市面多数是催熟水果?专家否认
在炎炎夏日,水果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重要角色。有关水果的催熟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否真的存在大量催熟水果?食用这些催熟水果是否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问题。
对于市面上是否大多为催熟水果的疑问,专家给出了明确的回应。并非所有水果都需要催熟。主要是一些需要长途运输、容易变质的水果,例如香蕉、芒果和猕猴桃等,由于无法等到完全成熟再进行运输,因此需要在变黄成熟前进行采摘。为了让这些尚未成熟的水果成熟,就需要使用催熟剂。
催熟剂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模拟植物自身产生的乙烯气体,促使水果启动成熟过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质量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主任王凤忠介绍,植物自身会产生一种名为乙烯的气体,它作为信号分子来刺激水果的成熟。人工催熟的过程就是人为地施用乙烯气体或乙烯释放剂(乙烯利),诱发水果启动自身的成熟机制。
除了需要长途运输的水果外,一些反季节水果也可能会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促使果实提前成熟。这些生长调节剂是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常见的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萘乙酸和氯吡脲等。
关于催熟技术的应用,专家们表示,只要涉及远距离运输,使用催熟剂是不可避免的,这一技术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也普遍应用。早在乙烯利合成之前,人们就利用已成熟的果实释放的乙烯来诱导其他果实成熟。民间甚至使用棒香催熟香蕉和苹果,其原理也是利用棒香燃烧产生乙烯气体。
那么,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食用这些催熟水果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
专家表示,只要催熟剂在允许范围内添加,是不会影响人体健康的。对于担心食用催熟水果会导致儿童性早熟的担忧,专家明确指出这是没有必要的。儿童性成熟是受性激素调节的,而无论是乙烯还是乙烯利都不能在人体内表现出性激素样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当这些植物激素与植物细胞膜上的接收装置结合时,细胞会发生相应的代谢生长和生理活动,但人体的细胞膜上没有接受这些信号的装置,自然不会受到其影响。
关于催熟剂的使用量和时间,国家有严格的标准。不同水果的催熟剂残留量都有明确规定。例如,乙烯利在猕猴桃、香蕉、菠萝、荔枝的残留量不超过2毫克/千克,氯吡脲在猕猴桃、葡萄中的残留量不超过0.05毫克/千克。
催熟水果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只要在购买水果时选择新鲜、无农药残留的水果,并适量食用,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我们也应该放心地享用各种美味的夏季水果。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们针对乙烯利的食用安全性为我们揭示了新的发现。据史军透露,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旨在乙烯利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精心选取了20名测试者,并让他们按照每日每千克体重0.5毫克的剂量服用乙烯利,持续16天。这一剂量远超日常接触水平,但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只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使用乙烯利,它的食用安全性是有保障的。这项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乙烯利的日常食用安全性,而是其在特定高剂量下的影响。
经过严格的实验室检测,科学家们发现,测试者在服用乙烯利后,其红细胞胆碱酯酶含量并未发生变化。血浆胆碱酯酶含量有所下降,这似乎引发了人们的一些担忧。但科学家们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对这项指标进行了持续的跟踪观察,结果显示,这一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这表明,尽管在特定条件下,乙烯利可能对某些生理指标产生影响,但在合理的使用范围内,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
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进一步证实了乙烯利的食用安全性。只要我们在批准范围内使用乙烯利,就可以放心地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和效益。这一发现无疑为我们消除了许多疑虑和担忧,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