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1. 事后聪明偏差
在事件结果揭晓后,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一旦知晓结果,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早已预见并准确判断。
2. 阿伦森第一定律揭示的现象
做出令人费解行为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疯狂。人们在解释这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时,倾向于给行为人贴上标签,将其从“我们正常人”的群体中排除。这种倾向有时并不公正,也不准确。
3. 从众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个人的行为或观点可能因为来自他人或群体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人的行为可能使我们怀疑自己的判断;二是我们希望在群体中避免惩罚。最初的回答者可能出于正确的判断,而其他人则可能出于赢得他人好感的动机。
4. 如何减弱从众现象
增强个人的私密性、群体中有人做出与众不同的错误回答以及提前表态等方法都可以减弱从众现象。当个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时,更容易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盲目跟随他人。
5. 易出现从众现象的群体特征
当群体由专家(权威)组成、成员对个体而言十分重要,或者成员与个体在某些方面相似时,容易出现从众现象。这些因素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压力,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观点。
6. 行为跟踪现象
当事实不明确时,他人的行为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果我们身处不确定的情境,只能依据他人的行为行事,那么在类似的情况下,我们会重复刚刚学到的行为。这种现象反映了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依赖性和模仿性。
7. 依从与认同的概念
依从是指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做出的行为,行为的持续时间与所获得的奖励承诺或面临的惩罚威胁相关。认同则是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对社会影响产生的某种反应。当我们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时,可能是因为这种方式能与我们认同的人建立令人满意的关系。
8. 内化影响的深远性
内化影响是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一旦将他人的信念内化,这种信念就会与它的来源脱离关系,变得非常难以改变。这是因为内化影响已经深入个体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成为个体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9. 依从、认同与内化的关系
当个体与引起依从行为的个人或群体保持持续的关系并做出坚定的承诺时,依从的持续时间会增加。在某些情况下,依从行为本身可能无法产生持久的效果,但它可能为其他能够产生持久效应的事件创造条件。认同和内化则是个体在更长的时间内,对价值观和信仰的深入认可和接纳。
10. 旁观者效应与助人行为
旁观者在场可能会抑制人们采取行动。如果人们意识到其他人也目睹了事件,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责任就会分散。要提高人们助人为乐的倾向,需要确保他们确信面临的状况是紧急事件,并承担个人介入的责任。当人们确信自己的帮助真的有用时,他们更可能伸出援手。
11. 媒体的情绪感染与模仿行为
媒体对某件负面事件的报道可能会引起类似事件的发生,这是因为群众的盲目模仿行为。尽管媒体可能无意为之,但媒体报道的重点选择可能决定随后发生的事件的性质。
12. 说服的两种途径及其运用
分类与社会定型在我们的认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证预言、虚假关联以及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差异,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记忆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重构性记忆、自传式记忆以及虚假记忆综合症等现象,都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我们的记忆。人类认知具有保守性,倾向于保护已经形成的认知,这虽然有助于我们感知稳定的社会生活,但也可能带来消极后果。我们需要警惕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偏差等社会解释中的偏差,避免自我中心思维带来的误解。
如何避免认知保守性的消极后果呢?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对情境进行多种分类和描述,将个人和事件看作独特的个体。在形成印象时,要考虑到犯错误的可能性。我们也要注意自我辩护的心理机制,在做决策时尽可能客观公正。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警惕自利偏差等心理现象带来的问题。对于自我辩护的现象,人们在尽力让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乎逻辑和合理的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和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这些心理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己,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身一贯的自我认知产生分歧,这种情况会引发不舒适和不愉快的感觉。这种失调状态促使人们可能会歪曲事实以减少认知上的冲突。当人类做出重大决策时,特别是涉及时间、努力或金钱的决策,几乎总会经历某种程度的失调,因为所做出的选择往往并非完美无缺,而被拒绝的选择也并非毫无价值。
技术门槛策略通过鼓励人们首先做出小小的努力,进而促使他们愿意提供更大的帮助。人际吸引的本质在于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能为我们带来最大奖赏而需要我们付出最小代价的人。如果无法明确界定构成奖赏的内容,奖赏与代价理论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小小的失误或瑕疵有时反而会提升一个人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出丑效应”。即使一个人能力超群,一些失误迹象仍可能使他们的吸引力倍增。对于那些来自漂亮女性的,男性往往会感到重视,并希望有机会交往以改变她们对他们的看法,这就是纠偏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的外表吸引力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以及人们受他们影响的程度,更可能改变人们对与这个人有关的其他人的看法。具有安全感的人不太可能轻易接受陌生人的主动示好。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一个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而对他们有所了解,那么这些看法与我们自己的越相似,我们就越可能喜欢他们。有时候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可能是基于错误信息形成的偏见或误解。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自证预言”就会发挥作用。那些被告知被人喜欢或不喜欢的被试者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认知而表现出特定的行为,即使他们的搭档实际上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喜欢或不喜欢他们的行为。这些深入人心的认知失调现象揭示了人类心理复杂而微妙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