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认知偏差与社交障碍的关系
人际互动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不断地与他人进行交往,这是一种相互接触、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和联络感情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交往是主体双方为了满足彼此的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行为表现。
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是演员和观众。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产生联系,产生交往的需求。我们需要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这是一种自我定位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的发展。我们认识他人、了解社会及其规范,也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实现,这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需求,是一种表达自我态度、看法的途径。没有交往,个体的某些心理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可能会产生恐惧、孤独等情绪。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有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需求。
由此可见,人际交往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可以协调人们的认识、情感、行动,增进人们的了解,形成群体规范,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及个性的良好发展。每个人的交际质量却有所不同。有的人能够左右逢源、灵活应变,人缘广结;而有的人却捉襟见肘,处处受制,举步维艰,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差异受到文化、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原因尤为关键。
在人际交往中,认知偏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心理原因。认知即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及对种种意义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会出现认知偏差,主要包括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偏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过高评价自己的人容易恃才傲物,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恶语相向,以已之长量人之短,以已之聪明衬人之笨拙。这种态度会让人际交往变得困难,因为人们不喜欢与傲慢的人交往。而自我评价过低的人则可能过于自卑,缺乏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这也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保持正确的认知态度。要客观评价自己,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地评价自己。也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差异和个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