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咪的中医妙方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孕期营养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传统的孕期补品观念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孕期真的需要大吃补品吗?答案并非绝对。
孕期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尤其在新观念下,“产前宜清”的理念更应受到重视。怀孕时,由于新陈代谢的增加和胎儿在体内吃喝拉撒睡的需求,母体的废物排出任务加重,因此往往容易出现“火气大”的现象。这时,过于滋补可能适得其反。对于孕期补药,一定要经过医师辨证,针对症状及体质给予合适的药方。
接下来,让我们一些孕期常见的不适症状以及如何通过中药缓解。
1. 呕吐:约有35%至50%的孕妇会经历呕吐。这一现象部分原因是肠胃蠕动变慢,中医则认为是脾胃虚和肝气失和导致。针对胃酸分泌较多的孕妇,可以尝试喝小杯柠檬汁。如胃酸分泌过少,则不宜饮用,可改喝生姜汤。对于容易紧张和有压力的孕妇,放松心情尤为重要。
2. 抽筋:孕期抽筋主要由钙质流失引起。高龄产妇和咖啡爱好者尤其需要注意。中医建议多吃豆腐、豆干、鱼干等富含钙质的食物,也可以服用水飞的珍珠粉来补充钙质。
3. 眩晕:孕期阴血不足、肠胃吸收及消化不良、低血压等问题可能导致眩晕。孕妇可以多吃一些苹果、葡萄、猪肝、樱桃等补血的食物来缓解。
4.出血:孕期出血需经医生诊断。若出血颜色较暗,且没有伴随其他症状,多休息即可。如为鲜红色,则可能有流产风险,需立即就医。中医根据症状不同,会开出不同的安胎药方。
5. 皮肤问题:皮肤干燥和皮肤痒可以通过擦乳液改善。中医认为这些症状与阴虚或血热有关,建议孕妇少吃香菇、竹笋等食物,多吃绿豆、丝瓜等。
6. 静脉曲张:这主要是由于下腔静脉被胎儿压迫所致。预防方法是抬脚、穿弹性袜,避免久坐或久立。
7. 心悸:胎儿增大导致供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时可能出现心悸。中医对气血虚者提供了一些调理方法,如炖参须加麦冬、红枣、五味子等。
8. 水肿:怀孕6个月后较容易出现水肿,主要是由于肾小球对水分的再吸收变化导致。中医推荐服用千金鲤鱼汤来缓解水肿。
孕期补品与药物的选择与使用需谨慎,最好经过医师的辨证施治。对于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不妨尝试中医的调理方法,以确保母婴健康。在中医的视野中,身体的健康与平衡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对于脾肾虚弱的孕妇,有一种食疗方案:用黑豆三两三、大蒜二两和红糖二两煮烂食用,可帮助调理身体。而对于无习惯性流产困扰的孕妇,薏仁是个不错的选择;体质不燥热者,红豆则有益于健康。妊娠水肿可能是由于气滞引起的,伴随着胸闷和腹胀,这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过度焦虑。中医理论认为,人生病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内因和非内外因。外在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内因则是情感的变化,非内外因包括刀伤、虫咬等。预防疾病应从减少压力、调整情绪、规律作息和适当运动开始。
对于孕期感冒和咳嗽,有些孕妇认为不用药是最佳策略,但这并不准确。西药分为ABCD四级,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特别是咳嗽,有可能是过敏引起的,有过敏史的孕妇应避开过敏原。阴虚也会导致咳嗽,这时可以采用中医的养肺滋润方法,比如用水梨和贝母粉制作的药膳。对于久咳不愈的孕妇,应避免食用橘子、虾、竹笋等食物。
妊娠黑斑往往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孕妇应注意防晒。如有内分泌失调问题,应及早寻求医生帮助。中医建议孕妇可以吃珍珠粉或五白散敷脸来缓解黑斑。
孕期腰酸可能是由于姿势不良或韧带无力引起的。除了就医治疗外,孕妇可以尝试杜仲粉炒腰花来缓解症状。但需注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加酒烹调,燥热体质的孕妇要特别注意。现代孕期营养充足,不必过多药补。在服用中药前,一定要经过医师辨证,针对个人症状和体质开药。否则,盲目用药可能适得其反。例如人参和高丽参只有在大虚时才能服用,一般孕妇吃了反而容易上火。而关于黄连降胎火的观点在中医书籍中并无记载,一般认为黄芩和白术才是安胎的药材。在选择中药材时,一定要遵循医嘱,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