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谦抑刑事政策助推复工企业轻装上阵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检察机关依法处理的涉新冠肺炎疫情典型案例。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强调,针对那些因疫情对企业复工复产造成影响的案件,检察机关在办理时会依法审慎处理涉案企业或负责人的罪与非罪问题。对于符合不起诉条件的案件,检察机关将及时作出决定;对于无需羁押的被告人,只要能够保证诉讼正常进行,就可以采取变更强制措施的方式,让他们尽快回到工作岗位,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张军检察长多次表示,要为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刑事司法环境。对于民营企业家涉及的经济犯罪案件,检察机关会采取审慎的态度,能不捕不诉的尽量不捕不诉。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让轻微犯罪的企业能够继续生存,避免因为企业主被诉而整个垮掉。在当下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这一刑事政策无疑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新冠疫情给企业和民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中小微民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疫情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资金链条紧张,很多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有些企业为了维持运营,不得不采取一些临时措施,如民间借贷、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这些行为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因为疫情导致的民事违约也可能触发合同诈骗罪。还有的企业因为急于复工复产而未能及时办理相关证照或存在微小瑕疵导致违法犯罪。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其违法恶意并不大,很多情况下是无意中触犯了法律。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宽容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谦抑的刑事政策和相对宽松的司法环境,可以让这些企业在困难时期得到喘息的机会,避免雪上加霜。这不仅体现了社会进步和司法文明,也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复工复产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对于那些因不慎触犯法律但情节轻微的企业,如果采取轻缓的处理方式,如少适用监禁措施,可以让他们有机会渡过难关,继续发展企业。如果过于严厉地限制这些企业主的人身自由,可能会导致企业立即垮掉,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负担。
对企业释放善意是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和司法文明的体现。这不仅是对过去实务操作的纠偏,也是一种明智的决策。希望这种善意能够成为常态,让企业在复工复产中更加放心大胆地创新和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