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怕什么来什么
当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快速而紧张,仿佛每个人都身处在一片繁忙的漩涡之中。房价飙升,交通拥堵,物价不断上涨,连曾经便宜的辣条都变得遥不可及。这种生活状态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压力和焦虑。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焦虑,究竟是什么?
焦虑并非我们日常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在心理学上,焦虑是对即将到来的威胁和不幸的忧虑预期,伴随着紧张的烦躁不安、担忧、烦恼和一系列的身体症状。当我们面临未来可能对我们利益造成影响的未知因素时,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躁、担忧,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如手心出汗、尿频尿急等。无论是参加重要的考试、等待老板面试,还是期待与心仪的人约会,这些场景都可能引发焦虑。
焦虑也有不同的类型。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是其中的两种。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和不良想法。比如在老板要求你发言时,你可能会突然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这就是状态焦虑的体现。而特质焦虑则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焦虑倾向,无论做什么都容易体验到焦虑。虽然适度的焦虑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于某件事,更好地应对周围环境,但长期处于高水平的焦虑状态会对个体的心理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执行功能中的抑制能力。这是一种通过注意控制来抑制无关刺激的干扰的能力。对于焦虑的人来说,他们的大脑好像有一个筛子破了洞,无法很好地抑制和过滤掉无用的干扰信息。这些干扰信息中的负面、威胁性的信息特别容易引起焦虑者的注意,他们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反复思考。
实验任务研究也证实,高威胁性的情绪刺激会损害个体的抑制表现。负性、威胁性的外界信息会引起个体的注意偏向,干扰当下的任务活动。人在焦虑的情况下,很难集中精力做某件事。如果整个社会都处于焦虑、浮躁的大环境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注意和选择必然受到影响。这可能导致大众把注意焦点放在社会的上,产生悲观情绪,缺乏正能量和安全感,甚至影响到家庭、工作和整个国家的幸福感。
我们不能忽视焦虑带来的影响。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和焦虑,如通过运动、冥想、良好的社交等,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享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