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如何应对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肿瘤化疗中的血小板减少症:马军教授的专业解读与警示
在肿瘤化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引起了广泛关注即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之一的血小板减少症(CIT)。这种病症不仅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及医疗费用上升,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由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监事长马军教授指出,CIT可能会降低化疗剂量强度,推迟甚至中断治疗,从而影响患者生存率和长期生活质量。
马军教授强调,在放化疗过程中,大约30%以上的患者会遭遇因放化疗、靶向治疗、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CIT现已成为除复发和血栓外的另一种重要并发症。对于患者而言,了解CIT的临床表现并及早预防治疗至关重要。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时,患者应立刻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
马军教授指出,早期诊断和正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减少剧烈活动,避免外伤。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如牙龈出血或皮肤出血点,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并进行血常规检查。若血小板数量下降,应采取规范化治疗。若出现严重的意识不清、呕血、咳血或吐血等症状,应考虑是否为脏器出血,并立即就医接受血小板输注和干预性治疗。
马军教授特别提醒白血病、淋巴瘤和各种实体瘤患者,如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以及接受放化疗、靶向治疗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自查皮肤是否有出血点,刷牙时是否出现自发性出血。他表示,CIT对病人的影响极大,一旦肿瘤放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导致治疗无法按期进行,甚至导致化疗延期或药物减量。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影响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谈及CIT的治疗手段时,马军教授指出当前的治疗手段正不断增多。除了传统的输注血小板和使用rhIL-11、rhTPO等方法外,TPO受体激动剂也在该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新一代的非肽类TPO受体激动剂与传统药物相比具有独特优势,它不会产生中和性抗体和交叉反应,不会引起新的不良反应。这类药物与内源性TPO协同作用,促进血小板生成,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为CIT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