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为什么要动静结和
中国古代的养生智慧深邃且富有哲理,它融合了动静两种截然不同的养生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体系。一方面,我们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认识到运动对于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的重要性。运动并非越多越好,过度的运动反而可能损害身体。另一方面,也有“生命在于静止”的观点,认为高度静止的躯体和思想是养生的根本,体现了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在中国的养生学派中,老庄学派主张静以养生,重在养神;而《吕氏春秋》则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尽管两者在养生方法上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于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他们认为神气清静可以致健康长寿。“静神”实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及神用不过。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大有益处。但心动太过,则可能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为了达到静神养生的效果,可以采用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方法。其中,练静功有助于精神内守,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动以养形,形体的动静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过度的静止可能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损害健康。《吕氏春秋》等古籍强调运动的重要性。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还能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动形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劳动、舞蹈、散步等,都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动静适宜是中国古代养生的重要原则。古代养生家们一直重视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养生方式。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实践证明,能将动和静、劳和逸、紧张和松弛这些关系处理得当的人,更有利于养生。从《内经》到孙思邈,都强调动静适度。古代导引术、五禽戏等也都体现了动中求静、动静适宜的原则。
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中国古代的养生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