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秋季养生之精神调养
宋代养生家陈直曾言:“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在秋风扫落叶的季节,自然界的花木凋零、霜降降临,常常引发人们心中的秋愁,尤其是老年人更易感受到萧瑟与凄凉。这一现象,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亦有深刻的描绘,如《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那么,为何秋风秋雨如此催人愁呢?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有个松果体,能分泌一种名为“褪黑激素”的物质。这种激素能够诱导人入睡,同时也可能使人消沉抑郁。而秋凉之后,天气阴沉、阳光不足,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对增多。褪黑激素还能调节其他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使它们的浓度相对降低。这些激素是唤起细胞工作的动力,一旦减少,细胞活性降低,人们便可能情绪低沉、多愁善感。
由此可知,秋天的“凄风惨雨”确实容易引起人们的情绪低落。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让阳光充分洒满生活空间,在工作场所争取充足的照明。当情绪不佳时,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参与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或进行适度的体力劳动。运动能够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焕发。若条件允许,不妨去旅游,游山玩水。临水使人开朗,游山使人幽静。还可以采用琴棋书画的方式来调节情绪,听音乐、欣赏戏剧或观看相声都能有效消除苦闷。
根据祖国医学的“天人相应”理论,《黄帝内经》指出了秋天精神调养的具体原则。在秋天,人们应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以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尽量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的状态。
生活中的人们常常有欲望和争斗,这是人之常理。欲望过高、超越现实则可能扰乱心神。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保持思想清静的具体措施。减少私心、降低欲望能减轻思想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古人亦有言:“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这清楚地告诉我们不应被钱财所困,应静心寡欲。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应专注于事业,不争名逐利,把名利看得轻一些。多做好事、多做贡献。过度的私心与欲望可能导致忧愁、悲伤和苦恼,从而伤神致病。只有保持思想的清静,才能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