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伟大的遗迹(世界上最古老的遗迹)
这座城堡,堪称世界上最古老、最宏伟的遗迹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矗立于世。作为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漫步于此,仿佛穿越时光,一窥古代文明的辉煌。著名的马赛克镶嵌画等珍贵文物,无不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城堡外观极具欧洲风情,宛如置身童话世界。那座高达60米的古老钟楼,俯瞰全城,让人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使其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近年来,考古热潮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被考古的魅力所吸引。从三星堆的万众瞩目,到敦煌研究院的考古招聘热议,再到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的播出,考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说到考古,自然会想到遗址。那么,什么是“大遗址”呢?它们堪称“遗址中的遗址”,是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和遗址群。比如殷墟、良渚、秦始皇陵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考古中国》这本书中,精选了代表中华文明的15个大遗址,邀请了对这些遗址熟悉的考古学家进行介绍。在他们的讲述中,透露了许多有趣且令人震惊的“秘密”。
殷墟,这个商王朝的著名都城,为我们揭示了3000多年前的辉煌历史。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是商朝人心中的“大邑商”。这里不仅埋藏了无数的宝藏,更是商文化的瑰宝之地。殷墟的发现与甲骨文息息相关。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这片土地曾是殷墟的所在地。这里曾是商王朝最繁荣时期的见证者,自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046年,持续了200多年。
如今我们所见的殷墟遗物,大多是商王朝晚期的遗存。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专家们逐渐揭开了这座都城的面貌与居民生活的神秘面纱。当时这里至少有10万居民,车水马龙,道路四通八达。殷墟的车马坑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交通状况。考古学家还发掘了一条2000多米长的水沟,这是为了改变水流方向而挖掘的。沿途的作坊如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手工业状况。虽然当时的工匠们可能没有太多的“环保”意识,将渣滓倒入水沟,但这却为考古学家们留下了宝贵的水渠是“工业用水”的证据。这种跨越千年的“信息传递”,正是考古最迷人的地方。
除了这些令人惊叹的发现外,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这些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商朝的无尽信息。其中一条有趣的记载描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场车祸商王的遭遇。这场车祸的发生是因为商王不听卜辞的警告,执意出门打猎而导致的意外。还出土了一件令人触目惊心的青铜,里面装有一个被蒸煮过的人头。这一发现揭示了商朝的一种血腥习俗人祭。
秦朝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超级工程”,如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及阿房宫等。它们都是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阿房宫并未如史书记载般被项羽烧毁,实际上它从未真正建成完工。阿房宫与石峁遗址:穿越千年的文明印记
阿房宫,一个名字与杜牧的《阿房宫赋》紧密相连,赋予这座宫殿无与伦比的历史厚重感。那气势磅礴的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奇幻而神秘的古代世界。
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是一个宏大而华丽的所在,“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座宫殿的命运却令人叹息,最终被项羽的火焰化为焦土,“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令人对那森林巨木、无数劳工的血汗感到痛惜。
考古学却为我们揭示了阿房宫的另一种可能。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发掘现场,专家告诉我们阿房宫或许从未真正建成,也未遭受大火焚烧。通过钻探和发掘,考古学家并未发现红烧土的痕迹。那么,杜牧的《阿房宫赋》更多可能是借古讽今,提醒皇帝勤政爱民。阿房宫遗址作为古代世界最大规模的夯土建筑,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变迁。
另一方面,石峁遗址,一个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地方,在沙漠与绿洲之间诉说着另一段历史。这个遗址比匈奴人的统治还要早两千多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前夜”。这里的石雕精美绝伦,尤其是那些嵌入墙壁的玉器,令人叹为观止。石峁遗址中的“瑶台”,并非月宫中的寒冷奢华之地,而是古人将片状玉器密密麻麻地嵌入巨大石墙中,以这种方式让宫殿成为真正的“瑶台”。这种“藏玉于墙”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展现了古人的独特创意与智慧。
这两处遗址,一南一北,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变迁。从阿房宫到石峁遗址,我们不禁感叹人类的创造力与智慧。这些历史的印记,让我们更加珍视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