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教授夫妇离世相继捐遗体
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对教授夫妇刘树棠教授与孙漪教授,他们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更是教育事业的坚定拥护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做出令人敬仰的决定,相继于2022年12月20日和2023年1月5日离世前签署了遗体及角膜捐献协议。这份崇高的捐赠意愿,是对人类社会的无私奉献,更是对医学教育与科研的深情献礼。
这两位老人决定将遗体捐献至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用于医学教育与科研。他们的遗体成为了“无语良师”,为学子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学习机会。在医学领域,这样的捐赠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能够帮助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
更令人敬佩的是,刘树棠教授和孙漪教授还将自己的角膜捐献出去,帮助他人重见光明。这一善举,让他们的人生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也为世界带来了一线光明。
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刘树棠教授和孙漪教授个人的选择,更是西安交通大学师生奉献医学事业的优良传统的体现。事实上,西安交大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项目已经累计完成超过1700例捐献,肾脏移植突破3000例。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像刘树棠教授和孙漪教授一样的西迁老教授、校友们的无私奉献和深情厚意。
说到刘树棠教授和孙漪教授的捐赠行为,我们不禁要提到西迁精神。他们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弘扬“西迁精神”,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种精神,也在他们的捐赠行为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类似善举在西安交大校友及教授群体中并非孤例。西迁老教授朱继梅曾捐资13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校友蒲忠杰、张月娥夫妇也曾向母校捐赠1亿元。这些无私的奉献和慷慨的捐赠,让我们看到了西安交大校友及教授们的深厚情怀和高尚品质。
刘树棠教授和孙漪教授的捐赠行为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他们的善举不仅为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