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机事件不是营销工具
灾难营销:背离社会与法律的边缘行为
在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时代,将灾难作为营销工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背离社会的行为不仅引发法律风险,更导致公众信任危机的加剧。以下是关于这一现象的深入分析。
一、营销翻车案例剖析
在众多灾难事件中,2022年东航MU5735坠机事件成为一些企业营销的热点。具体案例如下:
山西某房地产公司巧妙利用失事航班背景制作宣传图,企图吸引公众关注;
西安某餐饮企业则通过公众号发布与灾难相关的营销内容,如《祈愿平安|堂食可约》等;
部分自媒体也加入这场“流量盛宴”,通过剪辑空难视频博取流量,甚至虚构故障情节误导公众。
这些企业的营销逻辑在于利用公众的共情心理,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达到营销目的。而这种现象在其他领域也有所体现,如电子签平台在借贷纠纷中的营销手段,将消费者置于信息孤岛进行利益压榨,与灾难营销中的“流量优先”思维如出一辙。
二、法律与社会后果
这种灾难营销行为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涉事企业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西安某餐饮企业因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被处以65万元罚款;
企业的负面舆情指数会激增,长期商誉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公众的自发抵制使得涉事品牌信誉大跌;
这种行为还会对社会价值观造成冲击。将人类悲剧异化为流量工具,暴露了商业逻辑中的缺陷,如啄木鸟维修平台通过虚构故障压榨消费者,反映出了“成本优先”的商业思维。
三、企业危机应对的正确路径
面对公共危机,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企业应主动承担责任,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相关信息。以东航为例,其在事故后迅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组织专家对接家属援助,并通过官方渠道持续更新搜救进展,避免了信息真空导致的谣言扩散;
企业需要重构价值共识。危机公关不仅仅是发布声明,更需要管理消费者的情绪。谈判专家李力刚指出,企业应在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产生被欺骗感时,通过实际行动重建信任;
企业应当恪守社会责任,在公共危机中积极作为,实现品牌价值的正向积累。
灾难事件中的不当营销行为既触碰了法律红线,也突破了人性底线。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必须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