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贴膜好还是不贴膜好(新款 iPad 这个功能,还是被砍掉了)
平板电脑没有声音怎么办?新iPad的功能似乎有所缩减。你是否注意到,有线耳机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时光?
曾经,有线耳机是年轻人外出时的时尚标配,但现在这一行为却被贴上了“复古”的标签。自2016年iPhone 7开始去掉3.5mm耳机接口以来,有线耳机逐渐淡出大众视野。那么,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有线耳机的兴衰史,可以说是一部从混乱到统一的历史。音频插孔,这一曾经出现在交换机中的小装置,负责音频信号的输入,扮演着一个桥梁的角色。随着更多设备采用音频插座,各种型号的音频接口也应运而生。这其中,3.5mm和2.5mm接口最为常见。
对于耳机厂商来说,如何兼容更多的设备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对于手机厂商而言,情况恰恰相反。以音乐播放器巨头索尼为例,早在MP3时代,索尼的3.5mm随身听播放器就因其出色的便携性和音质赢得了上亿的销量,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音乐记忆。
当索尼意识到音乐的数字化趋势时,它做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决定将Walkman播放器与手机结合。首款Walkman音乐手机W800c采用了专有的耳机/充电数据端口,不再兼容市面上的所有耳机产品。索尼显然是想通过Walkman品牌的影响力,构建一个封闭的耳机生态圈。
相反,乔布斯对于想做大众消费品的理念则有着更大的格局。从之一代iPod开始,苹果就选择了兼容性和耐用性更好的3.5mm耳机插孔,并在后续产品中坚持使用。由于iPod的影响力,3.5毫米耳机插孔逐渐成为行业标准,耳机制造商不再需要考虑兼容性问题。
并不是所有厂商都信服3.5mm耳机接口的统一标准。诺基亚便是其中之一。诺基亚曾在超薄的诺基亚5000手机上采用2.5mm耳机插孔,并随包装附送专属耳机。但消费者的选择以及耳机厂商的支持最终证明了iPod的3.5mm规格的正确性,2.5mm规格逐渐淡出市场。
既然缩小耳机孔可以让手机更薄,那么直接取消是否更具想象力呢?答案是肯定的。从统一到被手机厂商嫌弃,3.5mm耳机孔在手机界面背后的发展史中逐渐失去了地位。为了瘦身,厂商找到了继任者二合一的充电音响的Type-C接口。放弃3.5mm耳机孔成为了趋势,而Type-C接口成为了新的主流选择。这就是平板电脑没有声音怎么办背后的故事因为新的设备已经不再配备传统的3.5mm耳机插孔了。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我们见证了科技产品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标志之一便是音频接口的演变。从传统的3.5mm耳机插孔,到现代化的Type-C接口,每一次变革都标志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体验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3.5mm耳机插孔输出的是模拟信号,而Type-C接口输出的是数字信号。这一转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信号转换过程。为了驱动扬声器振膜产生声压,解码转换显得尤为重要。在成本控制的大背景下,大多数手机并未内置DAC音频方案。为了获得与3.5mm耳机插孔相媲美的音质,外部DAC模块应运而生。这一时期,“小尾巴”DAC音频转换线成为市场上的热门配件。
在硬件革新的道路上,除了成本考虑,各大品牌也在寻求更多的优势。以OPPO R5为例,它巧妙地利用设计空间,实现了机身的轻薄化。与此苹果也在iPhone 7上展示了其独特的创新。众所周知,iPhone 7摒弃了实体Home键,取而代之的是虚拟按键配合Taptic Engine振动马达,为用户带来真实的按压反馈。这一切的背后,是取消了3.5mm耳机孔后释放的空间魔法。通过对比iPhone 6S Plus和iPhone 7 Plus的拆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变革所带来的空间优化。
随着手机全面屏的兴起,厂商们为了更大的屏占比和更极致的视觉体验,不断改良屏幕封装工艺。以iPhone X为例,它采用了先进的COP屏幕封装技术,使得显示屏在手机尾部形成弯折结构。若3.5mm耳机孔存在,则会对这一结构造成阻碍。取消3.5mm耳机孔是全面屏时代的必然选择。
从商业角度看,取消3.5mm耳机孔也为厂商带来了可观的收益。音频转换线的推出,只是过渡性方案之一。厂商的真正目的或许是推动高溢价能力的真无线蓝牙耳机市场。以苹果为例,它通过推出AirPods,成功打开了全新市场。虽然消费者最初对此表示疑虑,但AirPods确实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根据数据,AirPods在全球TWS耳机市场中稳居榜首,市场份额远超其他品牌。
与此行业的共识是减少按键和接口,用综合性更好的数据口代替3.5mm耳机孔。随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手机的接口和按键将逐渐减少。例如,魅族zero采用陶瓷一体成型方案,机身全无实体按键,并用其他技术替代了传统的孔位和按键。虽然这一激进的尝试在海外众筹失败,但它对手机一体化的具有典范意义。
从模拟到数字,从硬件到商业,3.5mm耳机插孔的消失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虽然它的消失意味着一些改变,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好的体验。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也是消费者胜利的体现。在这场科技盛宴中,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和变革。从音频领域的发展来看,蓝牙音频传输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aptX技术的出现,如同音频界的里程碑,将蓝牙音频传输提升到了CD音质的新高度。索尼的LDAC无线音频编码技术更是让无线耳机开始享受无损音源的时代。
曾经被广大用户诟病的延迟问题,也随着蓝牙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得到了显著改善。如今,无论是听歌还是玩枪战游戏,蓝牙耳机的延迟已经被控制得近乎与有线耳机无异。最近推出的怒喵TWS-CYBERBLADE甚至将延迟降低到了前所未有的41ms。
在保证蓝牙耳机延迟和音质的手机厂商开始大力投入计算音频技术的研究。与传统耳机品牌追求的音频高还原不同,手机厂商更倾向于模拟音频,为用户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氛围。计算音频技术的崛起,为真无线耳机带来了更多维度的创新,如空间音频、耳道分析、实时动态降噪、同声传译等AI能力。我们曾经体验过的FreeBudsPro2,就是计算音频技术发展的杰出代表。它能实时检测耳道结构的差异、佩戴状态的改变以及音量大小的变化,智能计算并优化全频段的听音效果。
取消耳机孔让厂商卸下了包袱,更加坚定了发展TWS无线耳机的决心。从3.5mm到Lightning/typeC接口,再到真无线耳机,消费者关注的并不是厂商去掉了什么,而是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苹果2016年取消耳机口后,给出的完美平替AirPod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少有消费者吐槽其体验差,反而对于取消耳机孔的吐槽从未停止。
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很少听到手机厂商推出有线耳机新品了。无线耳机的便携性和价格优势是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消费者越来越喜欢更小、更无感的无线耳机。随着供应链的成熟,无线耳机的价格已经大幅降低,与有线耳机的价格相差无几。包括OPPO、vivo、小米等在内的手机品牌,其TWS耳机的价格都能控制在200元以下。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至少在手机领域,我们很难再看到3.5mm耳机孔的身影了。有线耳机终将只是少数人的选择,而无线耳机的普及和盛行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买iPadAir还是Pro?iPadPro买11还是12.9?这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需求和预算。两者各有优点,但无论如何,这不影响无线耳机成为未来主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