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观测
观测的重要性及其实际应用:洞悉大型工程及地质风险区域的监测需求
一、观测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超高层建筑、地铁上盖物业等重大工程以及既有建筑的改造变得日益普遍。这些工程涉及到巨大的投资与众多民众的生活安全,因此观测成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情况必须进行观测:
1. 新建工程,如超高层建筑和地铁上盖物业等重大工程项目。
2. 既有建筑的改造,特别是加层扩建、地下空间开发等结构荷载变化的场景。
3. 在地质风险区域,如天然地基、软土地区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
4. 灾后评估,特别是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后的结构安全检测。
5. 住建部门认定的重点监控对象或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二、观测点的布设规范
为了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必须规范地布设观测点。典型场景下的布设位置包括:建筑四角/大转角、结构薄弱部位、荷载集中区域以及环境敏感区。这些位置的选取基于框架结构柱基、纵横墙交接处、沉降缝两侧、人工与天然地基交界处、大型设备基础、地下室顶板等结构特点。技术依据也是布设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多种技术标准和规范。
三、观测流程与技术参数
观测流程包括基准点布设、数据采集、监测周期和预警阈值等环节。基准点的布设要确保永久性水准点的数量和位置,数据采集需要使用高精度的设备如全站仪、北斗定位系统等。监测周期根据工程的不同阶段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当累计沉降大于40mm或月沉降速率超过5mm时,以及基础倾斜度超过0.002时,将启动应急预案。
四、主要技术规范
为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需要遵循主要的技术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规定了沉降量、沉降差、沉降速率等核心指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则规定了基坑工程的强制观测要求。而《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细化了不同地基类型的观测标准。
五、典型应用场景
观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商业综合体的动态监测成功预警地表沉降,轨道交通的安全评估项目投入专项监测资金,以及学校教学楼通过智能传感器实现24小时云端监控等。这些应用场景展示了观测技术在保障工程安全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