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医院急诊量创新高
近期,上海的各大医院急诊如潮水般涌动,承载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现象的背后,与季节性的呼吸道疾病高发、逐渐加剧的人口老龄化以及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等多重因素息息相关。让我们深入了解相关情况。
一、急诊量的严峻现状
在成人急诊方面,如同仁医院这样的知名医疗机构单日急诊量高达1920人次,救护车频繁往返,其中大部分患者是合并有基础疾病的老年呼吸道疾病患者。普陀区中心医院的急诊量更是从相对平稳的日均500人次急剧上升至1600人次,高峰时段需要院领导亲自驻守协调收治。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及中山医院等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急诊接诊量远超平常。
而在儿科急诊领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专科医院的门急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0%,发热门诊的接诊量也有显著增长。
二、深入剖析主要影响因素
一方面,冬季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使得流感、支原体肺炎等疾病频发,导致急诊需求激增。值得注意的是,高龄患者的比例在上升,合并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的重症病例也在增加。另一方面,医院承担着大量的急诊分流任务,而部分区域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也使得一些地区的急诊负荷过于集中。
三、医院的应对策略
面对这样的挑战,医院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同仁医院通过优化流程、增设重症床位等措施减少“压床”现象;新华医院则启用第二门诊,多科室联合支援急诊。华山医院实行抢救室与重症病房的联动机制,确保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分级诊疗也是医院应对的一个重点,通过引导轻症患者向社区发热诊间分流,减轻医院的压力。
四、给市民的建议
对于市民来说,选择合适的就医时机和地点至关重要。仅发热而无严重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社区医院就诊。急诊滞留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返家观察,避免占用急救资源。感染后需要充分休养,避免过早复工或上学导致的病情反复或二次感染。出现高热、持续呕吐、哮喘加重等情况的患者应及时就医。
当前上海医疗系统正在通过动态调配资源、强化分级诊疗等措施应对急诊高峰的挑战,但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疾病的季节性波动仍对急诊承载力提出长期的挑战。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做好健康管理,共同迎接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