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因研究发现 胃癌有遗传倾向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沈洪兵领衔的研究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筛查出针对中国人群胃癌的两个新的易感基因位点,这一成果已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遗传)杂志上发表。这一研究从基因层面证实了“胃癌会遗传”的假说。
人类基因组的99.9%都是相同的,而正是那0.1%的微小差异,决定了每个人的生理特征、性征以及对疾病的易感性。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0.1%的差异中的特定基因位点与中国人群胃体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有一个基因位点甚至能增加患胃体癌的风险达41%。
这次发现的两个基因位点被专业地称为单核苷酸多态(SNP),它影响人们是否容易患上某种疾病以及发病的时间。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有可能在长时间的致癌环境暴露下患上癌症,但具有某些易感基因的人群对致癌环境因素更为敏感,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南京医科大学联合了全国六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对数千名胃体癌患者和健康人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样本数量满足统计学要求,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证实了这两个新发现的基因位点与胃体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发现的两个基因位点中有一个是“好的”,能够降低24%的胃癌风险。这表明基因的变异有好有坏,并且具有遗传性。
尽管遗传因素是胃癌发生的一个原因,但研究人员强调,仅仅将癌变归结为基因或遗传是片面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同样对胃癌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即使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得胃癌的可能性较大,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大大降低患癌风险。
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我们可能通过简单的血液、毛发、口腔黏膜等样本进行基因型检测,了解自己是否容易患上胃癌。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即全面评估胃癌易感风险,并可能根据这些位点专门定制基因芯片。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旦检测出有易感基因就必然患胃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