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全诗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这两句诗意深远的诗句并非独立成篇的诗作,而是流传广泛的经典诗句的两句。它们的完整出处,有清代李绿园的《歧路灯》与现代诗人张伟新的《偶感》两种说法。
一、来自清代李绿园的《歧路灯》版本
在这部古老的长篇小说中,这两句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处世智慧。诗的完整内容是这样的:“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山一盏灯。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这一版本强调的是未雨绸缪的处世哲理,告诫人们在顺利时也要为未来的困难做好准备,同时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家乡的那盏灯,无论身处何方的游子,都是他们心中最温暖、最明亮的所在。
二、来自现代诗人张伟新的《偶感》版本
这一版本是当代诗人张伟新在2015年的创作,以电话传情为背景,对比异乡明月与家乡灯火,更加凸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情:“夜半忽传电话声,欣闻犬子诉衷情。他乡纵有当头月,难比家山一盏灯。”通过电话传递的亲情与家乡的那盏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游子的思乡之情更加深沉。
在流传过程中,这两句诗在词语使用上有所差异。清代版本多用“家山一盏灯”,而现代版本则更常见的是“故乡一盏灯”或“家乡一盏灯”。这种差异反映了语言的时代变迁与地域特色。两个版本在核心主题上也略有不同。清代的版本更注重表达处世哲理,而现代的版本则更注重表达亲情与即时情感。但无论是哪个版本,都传达了“月是故乡明”的乡愁与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这两句诗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因为它们所表达的乡愁情感深入人心,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弦,更因为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智慧,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力量。无论是面对人生的困境还是远离家乡的孤独,这两句诗都能给予人们深深的鼓舞与慰藉,使人们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