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红 结肠癌分子标志物现状

癌症晚期 2025-07-14 09:40癌症晚期www.aizhengw.cn

近日,广州举办了盛大的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会议。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肿瘤内科的邓艳红教授,针对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她的演讲中传递出的核心理念是:结直肠癌(CRC)的异质性对于疾病发展、患者生存以及化疗效果具有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这种异质性,我们需要依赖分子标志物。

邓教授解释道,分子标志物为我们揭示CRC的内在差异提供了线索。通过对这些标志物的检测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早期进行诊断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目前,基因检测、mRNA表达谱和蛋白组学等技术都在这一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生物标志物,它们就像是指示灯一样,能告诉我们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过程的状态。

邓教授特别强调,尽管病理学分期仍然是评估CRC预后及初始治疗是否成功的基石,但预后性生物标志物在指导选择合适人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她详细阐述了结直肠癌的两种主要发生机制:染色体不稳定通路和微卫星不稳定性通路。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在预测药物疗效和毒性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它们能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邓教授还就部分结肠癌药物疗效的潜在标志物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氟尿嘧啶类、胸甘酸合成酶等药物。她详细阐述了这些药物的疗效与某些分子标志物的关系,并指出一些人气标记物的特征与化疗疗效和毒性有关。例如,UGT1A1基因多态性可用于预测伊立替康治疗的严重毒性。

邓教授强调,EGFRmAb的疗效与KRAS突变状态密切相关。对于KRAS野生型患者,我们需要考虑最佳的化疗方案;而对于任何KRAS突变型患者,都不应接受EGFRmAb治疗。

这次演讲为我们揭示了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重要性。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疾病面前,分子标志物为我们提供了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我们期待邓教授及其团队在未来能为这一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这个领域,共同为战胜结直肠癌而努力。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