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在临床实践中,化疗药物的外渗给肿瘤患者带来了潜在的严重伤害。当化疗药物意外渗出时,注射部位可能出现充血、疼痛、肿胀,甚至溃破等一系列症状。这一过程可分为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以及组织坏死期。探究其原因,既有药物本身的特性,也有血管条件和操作因素等多重原因。
从药物角度看,一些具有高渗透压、过高或过低的pH值,以及高配置药物浓度的药物,都可能导致外渗的风险增加。
血管因素也不容忽视。频繁的血液采集、静脉注射等都会增加血管脆性。血管栓塞、手术影响以及肿瘤压迫等,都可能使得上游血管阻力增大,从而增加化疗药物外渗的可能性。
再来说说操作因素,不熟练的穿刺技术、多次穿刺选择不当的血管、针头固定不牢以及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都是导致化疗药物外渗的主观原因。
除此之外,淋巴水肿、输液量大、患者不合作导致的血管穿透、针头滑脱、血小板数量少以及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外渗的发生。对于患者而言,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以减轻伤害。一旦发生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滴注,并尝试回抽或经原通路滴注解毒剂。同时抬高患者的肢体,采用局部冷敷和冰敷来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并降低痛觉神经的敏感性。对于强刺激药物的外溢,可以使用普鲁卡因等药物进行局部封闭。
在预防和处理化疗药物外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精心选择血管,优先选择较粗大的血管以减少刺激性。同时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血管进行刺激,尽量选择无炎症的静脉进行穿刺。化疗前应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以确保无外渗后再使用化疗药物。掌握药物的浓度和调节好药液的pH值也是关键步骤,以减少局部刺激并提高药效。局部红肿疼痛的患者可使用硫酸镁湿敷。对于外渗区域发生破溃或糜烂的患者,应保持创面清洁并进行常规换药,同时予以抗生素治疗。若效果不佳,可考虑外科治疗。对于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坏死,甚至可能需要局部切除并进行整形外科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对化疗病人的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迟发性的损伤。
医护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化疗药物的特性,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精心选择血管,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对肿瘤患者造成的潜在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