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公分巨大肝癌术后 他靠着这个治疗模式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

癌症晚期 2025-08-05 13:33癌症晚期www.aizhengw.cn

老潘的生命重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的ERAS奇迹

老潘,一个普通的48岁男子,不幸成为肝癌的受害者。由于忽视早期症状,病情恶化,肝脏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肿瘤,达到惊人的15公分,占据了他的整个右肝,并压迫了重要的血管。面对这样的巨大肿瘤,手术成为唯一的选择,但风险极高,可能面临大出血、肝脏功能衰竭等生死关头。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肝胆二区,事情有了转机。老潘在这里接受了被称为ERAS(快速康复外科)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治疗。这一模式改变了老潘的命运,使他从生死边缘得以重生。

术后第二天,老潘就可以下床走路了,这是前所未有的康复速度。他惊讶于这种治疗模式的效果,感激医院的医护团队为他带来的新生。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治疗模式让老潘如此快速地康复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管委会主任、肝胆外科主任陈亚进教授介绍了背后的秘密。原来,老潘在进行了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后,接受了快速康复外科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旨在降低手术对身体和心理的打击,提高耐受性,促进术后康复。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老潘术后并未感到太大的疼痛,迅速恢复了饮食,并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活动。

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张磊博士进一步解释了快速康复的管理模式。他表示,该模式通过术前补充营养、减少肠道刺激,术后鼓励早期活动、早期进食、镇痛治疗、预防恶心呕吐等措施,减少手术对患者的伤害,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术后应多休息、避免活动,但现在看来,早期活动并不会影响伤口愈合,反而有助于康复。张磊博士强调,术后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改善心情,对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镇痛药物的改良也为术后无痛或少痛提供了可能。患者术后疼痛感的减少,进一步鼓励了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在这一管理模式的鼓励下,患者术后当天就开始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合理咳嗽、床上翻身、抬腿等;术后第一天,从床上坐起、下床站立;术后第二至三天,在病房持续行走。这一切都为老潘的快速康复创造了条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二区所设立的快速康复病房,无疑是广东省乃至全国肝胆外科领域的里程碑。这里,创新的管理模式为手术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康复体验。近日,编辑有幸走进这个充满科技与关爱的病房,带您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走进快速康复病房,你会被那里的设施所吸引。病房内设置有固定标尺,这些标尺如同隐形的助手,帮助患者量化每一次行走的距离。患者们通过自身的活动量化,不仅增强了康复的信心,也在科学的指导下稳步走向康复。病房内的疼痛感标尺更是体现了人文关怀与科技进步的完美结合。这一工具不仅提醒医务人员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更帮助医生调整镇痛方案,确保患者在术后能够舒适地恢复。

这个科室的一项对比研究更是令人瞩目。对比了进入快速康复流程的35例病患与普通肝胆手术流程的病患,结果显示,进入快速康复流程的病患,其住院时间平均缩短了2.5天,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近一半,而住院费用更是平均减少了约1.8万元。这样的成果,无疑是医学进步的一大体现。肝胆外科的ERAS(快速康复外科)技术,使病人术后恢复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从而减轻了治疗花费。这种精准化、个体化、舒适化的治疗方式,最终带来的益处是实实在在的,病人是最终的受益者。

陈亚进教授表示:“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病人的舒适与满意。”这一理念在快速康复病房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里的每一位患者都在最专业的医疗团队的关照下,得到最科学、最人性化的治疗。

为了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一先进的康复模式,我们推荐您观看相关视频:“陈亚进:中山二院肝脏外科加速康复外科的3大优势”、“张磊:快速康复外科(ERAS)加速肝脏手术患者的康复”以及“床上康复操”等精彩内容。这些视频将为您详细解读快速康复的奥秘,让您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医学进步为患者带来的益处。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内容合作请联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到医学的进步,让每一个患者都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与关怀。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