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马兜铃酸致肝癌 哪些中药含有马兜铃酸
马兜铃酸:一种引发广泛关注的致癌物质
马兜铃酸,这个名字或许对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一种硝基菲羧酸,也被称为马兜铃总酸、增噬力酸或木通甲素。最近,关于马兜铃酸的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导致癌症,尤其是肝癌。
一篇重磅论文在权威医学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上发表,并登上了杂志封面。研究指出,马兜铃酸具有致癌性,可能导致肝癌。虽然此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学和研究表明,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会诱导较高比例的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疾病和癌症的发生。
这一结论的得出源于一起事件:一群健康比利时女性出现了肾衰竭症状。进一步调查发现,她们都大量服用了含有广防己的“减肥中药秘方”。部分患者在后来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和上尿路上皮癌。这一结论在中医中药盛行的台湾也得到了证实。
来自新加坡和台湾的研究者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通过对东亚地区、北美和欧洲肝癌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寻找与马兜铃酸相关的基因突变特征联系。结果发现,马兜铃酸与亚洲地区的肝癌发生有着广泛的相关性。在中国台湾,98个肝癌标本中有78%显示出与马兜铃酸相关的突变特征。而在中国大陆、韩国、日本以及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有相当比例的肝癌标本显示出与马兜铃酸相关的突变特征。相比之下,北美和欧洲的这一比例较低。
国际上已经普遍全面禁止含马兜铃酸药物的使用。2012年,马兜铃酸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Ⅰ类致癌物,与槟榔处于同一级别。
那么,哪些中药含有马兜铃酸呢?马兜铃酸是一种肾毒素,可能造成肾小管大量丧失,导致肾衰竭,典型的病例被称为“中草药肾病”。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要终身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已知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包括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汉中防己、细辛等。在使用相关药材时,一定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在探寻草药世界的奥秘时,有一些药材可能会与马兜铃酸混杂。这些药材包括木通、苦木通、紫木通等多品种的药材。它们各有独特的药理特性,但也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其可能存在的风险。
关于“是药三分毒”的辩证看待,我们是否应该完全禁止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和药物使用呢?专家指出,任何药物的选用都应基于科学理性的判断,不应矫枉过正。传统医药学早就认识到药物具有双重性,即治疗的同时可能伴随毒副作用。例如千里光碱和雷公藤甲素等药物虽然可能导致肝损伤,但通过合理的配伍和炮制,可以充分发挥其药性,抑制其毒性。“以毒攻毒”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即便是众所周知的,在治疗白血病时也有独特效果。在西药中,同样存在许多毒性很强但广泛应用的例子,如对乙酰氨基酚。虽然其导致肝损伤的风险较高,但其清热镇痛效果卓越,因此在市场上仍然广泛使用。
对于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材来说,尽管存在毒性,但其在减重、消水肿和治疗关节炎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果能够在合理控制剂量的前提下,充分告知患者毒副作用并严格监控,那么完全可以在发挥药效的同时限制其毒性。我们必须正视传统中医药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不应因为某些药物是传统草药而盲目排斥对其毒副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正视问题、理性分析才是科学的态度。相反,漠视科学争议和现代化标准的挑战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近年来,从临床到学术研究都对中药的毒副作用给予了高度关注。2016年出台的关于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临床诊治指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为安全用药提供了行业标准。对待中药的毒副作用问题,我们需要保持谨慎而理性的态度,既要重视其潜在风险,也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疗效。在科技的引领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