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以及癌症预防 癌症以及癌症预防措施

癌症晚期 2025-08-09 15:19癌症晚期www.aizhengw.cn

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防治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新诊断癌症病例达482万例,占全球总数的24.1%,其中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位居发病率前列。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将系统介绍癌症的流行现状、主要致病因素、预防策略以及针对高发癌症的具体筛查建议,帮助您全面了解癌症防治的科学方法。

癌症流行现状与疾病负担

中国正面临着沉重的癌症负担。2024年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新发病例达到482.47万例,相当于每分钟就有超过9人被确诊为癌症。在各类癌症中,肺癌以每年约106万新发病例高居榜首,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0%,这意味着每5个癌症患者中就有1个是肺癌患者。肺癌的死亡率同样惊人,2022年死亡人数达73.33万例,在所有癌症中位列第一。

紧随肺癌之后的是消化系统肿瘤。结直肠癌年发病约56万例,胃癌48万例,肝癌41万例,食管癌32万例,这四种消化道癌症合计占据了我国癌症发病总数的很大比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高发癌症。女性乳腺癌年发病约42万例,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从全球视角来看,亚洲地区承担了全球近半数的新增癌症病例和超过半数的死亡病例。2022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96万例,其中中国占26.5%,死亡病例974万例,中国占26.5%。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的癌症防治成效将对全球癌症负担产生重大影响。

癌症的高死亡率很大程度上与诊断时期较晚有关。医学专家指出,早期实体肿瘤的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5%以上,但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以肺癌为例,美国肺癌的整体生存率仅为17%,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更低至4%。这一严峻现实凸显了癌症早期筛查和诊断的极端重要性。

癌症致病因素

了解癌症的致病因素是预防的基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癌症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外源性环境因素和内源性个体因素两大类别。外源性因素约占致癌因素的60-70%,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致癌物质。吸烟是最重要的单一致癌因素,导致22%的癌症死亡。其他重要外源性因素包括: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物PM2.5)、职业暴露(如石棉、苯等化学物质)、饮食因素(如腌制食品、霉变食物)以及辐射(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等。

内源性因素约占致癌因素的30-40%,主要包括慢性炎症刺激、免疫抑制状态、遗传易感性和内分泌紊乱等。长期慢性炎症如肝炎、胃炎等,经过10-20年可能发展为癌症。约5-10%的癌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例如BRC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卵巢癌风险显著相关。心理因素如长期压力、抑郁等也会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而增加癌症风险。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感染性因素,约占全球癌症的15%。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HCV)可导致肝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口咽癌等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诱因;EB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瘤有关。这些感染相关癌症为疫苗预防提供了重要机会。

近年来,生活方式因素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肥胖每年导致全球48万新发癌症病例。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高盐、高脂、低纤维)、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癌症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指出,约40%的癌症可以通过消除或减少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癌症预防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癌症预防策略是目前全球公认的癌症防控框架,包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二级预防(早期发现)和预防(临床预防)。一级预防旨在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暴露,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癌措施。是最重要的一级预防措施,可降低80%以上的肺癌风险。限制饮酒同样重要,过量饮酒会增加口腔癌、喉癌、肝癌等多种癌症风险。饮食方面应增加新鲜蔬果、全谷物摄入,减少红肉(每周不超过500克)和加工肉制品食用。定期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13种癌症风险。

疫苗接种是一级预防的重要武器。乙肝疫苗可预防HBV感染相关的肝癌;HPV疫苗能有效预防宫颈癌及其他HPV相关癌症;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使胃癌风险降低33-47%。避免过度日晒(使用防晒霜)、保持健康体重(BMI 18.5-23.9)、改善睡眠质量和减轻心理压力也都是重要的一级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筛查在高危人群中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与一级预防相比,二级预防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投入,但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以肺癌为例,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使高危人群的肺癌死亡率降低20%以上。常见的筛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如乳腺钼靶、超声)、内镜检查(如胃镜、肠镜)、实验室检查(如肿瘤标志物、粪便潜血)以及分子检测(如HPV DNA检测)等。

预防主要针对已确诊的癌症患者,目的是防止复发转移、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包括规范化治疗(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康复支持、疼痛管理和心理疏导等。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和个体化精准医疗是当前预防的发展方向。

高发癌症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针对我国五大高发癌症,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肺癌预防的首要措施是和避免二手烟暴露。对于高危人群(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史、职业暴露、家族史、慢性肺部疾病),建议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厨房油烟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因此保持良好通风非常重要。

结直肠癌的预防应注重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消费。筛查方面,普通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定期筛查,高危人群(有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等)应从40岁或更早开始。推荐的方法包括每年粪便潜血试验(FIT)、每10年一次结肠镜检查(或每5年一次CT结肠成像)。近年来,多靶点粪便DNA检测也显示出良好的筛查价值。

胃癌预防需重点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控制。高盐饮食、腌制食品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应尽量减少摄入。筛查建议采用"血清学初筛+胃镜精查"模式,高危人群(年龄≥40岁且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家族史等)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韩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全民胃癌筛查计划可显著提高早期诊断率和生存率。

肝癌的一级预防主要是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霉变食物(含黄曲霉毒素)和控制酒精摄入。慢性乙肝、丙肝患者应定期(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AFP)检测。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乳腺癌预防包括保持健康体重、限制酒精、母乳喂养等。筛查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乳腺超声检查,45岁以上可加做钼靶检查。有BRCA基因突变等高风险女性可能需要更早开始筛查或考虑预防性药物。

健康生活方式与防癌建议

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癌症的基石。饮食方面应遵循"多样化、均衡适量"原则,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全谷物占主食的1/3以上。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用霉变食物(与肝癌直接相关)、减少炭烤焦糊食物(含多环芳烃等致癌物)、避免过咸过烫饮食(增加胃癌和食管癌风险)。饮水温度不宜超过65℃,以防食管黏膜损伤。

运动防癌的证据日益充分,规律运动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减少炎症、增强免疫等机制降低癌症风险。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结合2-3次力量训练。即使简单的日常活动如步行、家务也有益,关键是要减少久坐时间(每坐1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

心理平衡在癌症预防中常被忽视但非常重要。长期压力、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免疫功能抑制,增加癌症风险。建议通过正念冥想、社交支持、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证充足睡眠(每天7-8小时)。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合理释放情绪,避免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

要特别警惕癌症的早期预警信号,包括:浅表肿块急速增大、皮肤溃疡长期不愈、无痛性血尿或便血、持续声嘶伴干咳、吞咽困难/胸骨灼痛、阴道接触性出血、黑痣突变形态/颜色、长期消化不良伴贫血、鼻血头痛伴复视等。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但不必过度恐慌,因为大多数症状并非癌症特有。

定期体检是防癌的重要环节,但应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和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一般建议3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基础体检,40岁后增加针对性癌症筛查项目。防癌体检不是项目越多越好,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风险状况的检查方法。例如,胃镜可每3年一次,肠镜每5年一次,钼靶每2年一次,具体频率应遵医嘱。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