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据来源
癌症统计数据通常来自多个渠道:
肿瘤登记系统:全球多数国家建立了肿瘤登记中心,长期监测癌症发病、死亡和生存情况。例如中国的国家癌症中心会定期发布全国恶性肿瘤报告,数据收集需耗时2-5年(如2016年数据在2022年发布)。
医疗机构报告:医院、实验室等通过病理诊断、影像学检查等记录癌症病例,并上报至卫生部门或研究机构。
人口普查与死亡证明:结合人口年龄结构和死亡原因登记,补充癌症死亡率数据。
2. 统计方法
年龄标准化率(ASR):为消除人口年龄结构差异,采用世界标准人群进行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校正,便于国际比较。
累积风险(CMS):计算75岁前患癌或死于癌症的累积概率,反映长期风险。
抽样与模型预测:对于数据不完整的地区(如印度),通过模型估算未报告的病例数。
3. 国际协作与数据库
GLOBOCAN数据库: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维护,覆盖185个国家36种癌症,每两年更新一次全球癌症统计数据。
区域性合作:如美国癌症协会联合多机构发布年度报告,整合发病、死亡及趋势分析。
4. 数据应用与挑战
趋势分析:通过长期数据追踪癌症变化,例如中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下降而前列腺癌上升。
局限性:部分国家因医疗条件不足(如印度筛查技术落后)可能导致数据低估,而老龄化等因素会推高绝对值(如中国癌症总数增加但发病率稳定)。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数据整合与科学分析,癌症统计数据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