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疫苗抗原(特别是抗癌抗原)是癌症疫苗研发的核心要素,主要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特异性识别和攻击癌细胞。以下是关键分类及技术进展:
一、抗原类型
1.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新抗原)
由肿瘤基因突变产生,仅存在于癌细胞表面(如KRAS突变蛋白),具有高度个体化特征。每位患者平均携带45-60个特异性新抗原,其中约30%具备强免疫原性。
优势:避免误伤正常细胞,激活CD8+/CD4+ T细胞精准杀伤肿瘤。
2. 肿瘤相关抗原(TAA)
在正常组织低表达、癌细胞高表达的蛋白(如HER2、MUC1)。传统疫苗多基于此类抗原,但易因免疫耐受导致效果有限。
3. 病毒相关抗原
预防性疫苗靶点,如HPV病毒蛋白(预防宫颈癌)、乙肝表面抗原(预防肝癌)。
二、技术突破
1. 新抗原筛选与设计
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ES)和RNA测序识别突变,结合AI算法(如NetMHCpan4.0)预测HLA结合亲和力,筛选免疫原性强的抗原。
案例:mRNA-4157疫苗可编码多达34种新抗原,显著降低黑色素瘤复发风险49%。
2. 递送技术
mRNA疫苗: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编码抗原的mRNA,快速诱导免疫反应(如BioNTech的BNT116)。
树突细胞疫苗:体外负载抗原后回输患者,增强抗原呈递(如Provenge)。
三、挑战与未来方向
肿瘤异质性:同一肿瘤内抗原表达差异大,需多抗原联用或动态调整。
成本与周期:个体化疫苗制备需3-6周,单剂成本高达数万美元。
联合疗法:与PD-1抑制剂联用可解除免疫抑制,提升疗效(如Keytruda联合mRNA疫苗)。
当前,中美已有846项癌症疫苗临床试验,覆盖20余种癌种,标志着抗癌治疗进入精准免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