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影响,引发各种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分为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两大类,具体表现与放疗部位密切相关。
全身性不良反应
放疗常见的全身反应主要包括:
疲劳乏力:多数患者会感到全身疲乏、没有力气和精神萎靡,这是放疗最常见的全身反应
食欲减退:放疗会影响患者的味觉和嗅觉,导致味觉减退,对甜咸不敏感,吃美食时感觉没有味道,进而造成食欲下降
消化功能紊乱:包括恶心呕吐、食后饱胀等症状,这是由于放疗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所致
抑制:放疗可能影响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减少
局部不良反应(按部位分类)
头颈部放疗反应
口腔黏膜炎:表现为口腔黏膜红肿、溃烂、疼痛,严重者影响进食
皮肤反应:照射区域皮肤出现干燥、发红、脱皮,甚至破溃,头颈部皮肤反应最为严重
唾液腺损伤:导致顽固性口干舌燥,患者需频繁饮水,夜间也需多次起来喝水
脱发:头部放疗10-15次后开始脱发,可能最终导致头发掉光
胸部放疗反应
放射性肺炎: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肺纤维化
放射性食管炎:食管癌患者放疗后2-3周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
皮肤色素沉着:照射区域皮肤发红发黑,类似晒伤,可能遗留永久性浅褐色斑点
盆腔放疗反应
放射性肠炎: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排便困难或水样泻
放射性膀胱炎:症状类似泌尿系感染,包括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
生殖系统影响:可能影响卵巢或睾丸功能,导致激素水平变化
不良反应的时间分类
根据发生时间,放疗副作用可分为:
急性反应(治疗后3个月内):如皮肤红斑、口腔黏膜炎、放射性肺炎等
亚急性反应(3-12个月):如部分组织纤维化过程
晚期反应(1年后):包括长期的内分泌功能影响、第二原发肿瘤风险等
科学应对策略
针对不同不良反应,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皮肤反应管理
保持放疗区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肥皂
不要抓挠或摩擦照射区域皮肤
避免过烫的水清洗和阳光暴晒
使用医生推荐的含银离子敷料等专业护理产品
口腔护理
多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选择半流质或流质食物,保证足够热量和蛋白质
避免辛辣、过硬、过烫食物刺激黏膜
营养支持
针对食欲减退,采用少食多餐方式
必要时使用营养补充剂或接受专业营养治疗
保证足够水分摄入,尤其是盆腔放疗患者
功能锻炼
放射性肺炎患者可进行深呼吸锻炼
适当活动有助于缓解疲劳症状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随着技术进步,现代放疗设备如速力刀、TrueBeam等已能实现毫米级精准照射,大大降低了正常组织损伤。国际指南如《鼻咽癌临床靶区勾画及剂量设计指引》(2024版)也为精准放疗提供了新标准,进一步减少了副作用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