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确实有很多人做过癌症筛查,且部分案例通过早期筛查成功发现了癌症病灶,为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以下是相关情况的综合分析:
1. 癌症筛查的实际案例
38岁的魏好好通过美年大健康体检发现“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1岁的谢思敏通过精准筛查确诊宫颈癌并接受手术。这些案例表明,早期筛查能有效发现无症状癌症,显著改善预后。
浙江一名59岁女性因术前检查意外发现肾癌,手术切除后康复。医生强调,早期肾癌通常无症状,定期体检(如B超)是发现的关键。
另有报道显示,三名无症状患者因常规CT检查发现肺部小结节,最终确诊早期肺癌。
2. 筛查的必要性与争议
支持筛查的观点:临床普遍建议4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定期筛查(如肺癌用低剂量CT、胃癌用胃镜),可早期发现乳腺癌、宫颈癌等常见癌症。
争议点:健康人群筛查可能存在假阳性风险,导致过度治疗;但高危人群(如长期接触致癌物者)则必须筛查。
3. 筛查技术进展
传统方法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CT/B超)和内镜(胃镜/肠镜)。
新兴技术如AI模型已用于胃癌影像筛查,可提前6个月发现无症状患者;中国科学家研发的“滴血验癌”技术(rbcDNA检测模型)对多癌种灵敏度达93%以上。
4. 筛查建议人群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接触化学污染或辐射者,建议1-3年筛查一次。
健康人群:若风险极低(无家族史、生活习惯良好),可酌情减少筛查频率。
综上,癌症筛查在特定人群中具有明确价值,但需结合个体风险与医生建议选择合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