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像学检查
1. CT检查
肺癌:低剂量螺旋CT是早期筛查金标准,能发现3-4毫米的肺结节,优于X光胸片。
腹部肿瘤(肝、胆、胰等):腹部CT或增强CT可辅助诊断。
2. 超声检查
肝癌:结合甲胎蛋白(AFP)血液检测,腹部B超可提升准确率。
甲状腺癌:彩超是主要筛查手段。
乳腺癌:年轻女性建议乳腺彩超,35岁以上可加做钼靶检查。
二、内窥镜检查
1. 胃镜/肠镜
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胃镜和肠镜是消化道肿瘤诊断的金标准,40岁以上高危人群建议每3-5年筛查一次。
2. 宫腔镜/膀胱镜
宫颈癌:需结合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和HPV病毒检测。
三、实验室检查
1. 肿瘤标志物
肝癌:甲胎蛋白(AFP)。
前列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其他: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CA199等)可辅助筛查,但需结合影像学。
2. 病理学检查
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分析是确诊癌症的最终依据。
四、针对性筛查建议(高危人群)
肺癌:50岁以上、吸烟史、家族史者每年1次低剂量CT。
肝癌:乙肝携带者、酗酒者每6个月查AFP+腹部超声。
宫颈癌:HPV+TCT联合筛查,21岁以上女性定期检查。
注意事项:肿瘤标志物单项升高不一定是癌症,需结合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普通体检项目(如血常规)对癌症筛查作用有限,建议根据个人风险选择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