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疑染登革热?壮男罕见患患肝脓疡
虚惊一场!国内登革热大流行引发恐慌,民众惊惶不安,甚至基层医师也可能出现诊断失误。在台中,一名年仅28岁的男子因为一次反复发烧的病症引发了一段离奇的医疗经历。他因被怀疑感染登革热而陷入困境,但幸运的是,患者通过自行对照文献,对比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发现了异常,转而寻求其他医院的检查,最终发现原来是一场乌龙,真正的病因是罕见的肝脓疡。
这位名叫刘先生的患者,因工作量大增,在梨子盛产的季节感到极度疲劳。他因高烧不退和全身无力前往附近医院就诊,治疗后返家仍反复出现体温升高和畏寒现象。一度被怀疑感染登革热,并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刘先生并未被蚊子叮咬,且对照登革热的症状,他认为自己的症状与文献描述的有所不同,因此决定转往卫生福利部部立丰原医院寻求更准确的诊断。
在丰原医院,肝胆肠胃科的陈育佐医师经过腹部超音波和电脑断层扫描,确诊患者发烧是由肝脏右叶的脓疡引起的。这个肝脓疡的大小约2.8公分。由于患者的病情稳定,医生决定采用抗生素治疗,并通过超音波追踪病灶的变化。经过细菌培养,确认引起肝脓疡的细菌为克雷伯氏肺炎杆菌。
刘先生的病例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报告和临床经验,肝脓疡通常发生在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中,如糖尿病患者、酒瘾患者或胆道疾病患者。刘先生血糖正常,没有其他疾病,且处于青壮年时期,并非肝脓疡的高危人群。他的病例实属罕见。
丰原医院的感染科主任王唯尧指出,克雷伯氏肺炎杆菌是消化道中的常见菌种之一,通常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造成感染,并可能引起多种器官组织的散播性感染。在台湾地区,引起化脓性肝脓疡的菌株中,克雷伯氏肺炎杆菌最为常见。
肝脓疡常常被患者和家属误认为是感冒等小病,从而延误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幸运的是,刘先生保持警觉,第二次就医时找到了病因。经过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他住院10天后康复出院。而且,卫生单位的检验结果也证实他并未感染登革热,这让他摆脱了登革热的阴霾。
这段离奇的医疗经历提醒我们,在面对疾病时,保持警觉、理性对待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也让我们认识到肝脓疡这一疾病的严重性和罕见性,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文章来源:网络用户『忘掉悲伤』至本站。本站未对文章内容核实,仅供参考。读者请自行判断并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