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漫谈肿瘤和癌症
在我国历代医书文献的宝库中,关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描述十分丰富。诸如肿疡、瘿瘤、恶疮、瘤、岩、癌等名词,都是用来描述不同种类和性质的肿瘤。
这些古籍中的论述,尽管有些观点在现代医学看来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它们都反映了古代医者对肿瘤这一疾病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实际上,现代医学也尚未完全揭开肿瘤的神秘面纱,环境因素如物理、化学刺激,以及遗传、精神因素等都可能是肿瘤的致病因素。
中医学强调“气”与“血”的平衡与和谐。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出现“气郁结”或“血瘀滞”时,疾病便随之而来。对于肿瘤,中医学认为是精神情绪的过度紧张、忧郁,外部致病因素的侵犯,机体衰老以及饮食起居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体内气血郁结瘀滞。某些不正常物质的积累或内脏功能失调也可能是诱发肿瘤的元凶。
说到恶性肿瘤,它在中医学里被称为“癌”。这一名称的来源,是因为恶性肿瘤质地坚硬、固定不移、表面凹凸不平,宛如岩石。而古时候,“晶”字与岩石的岩字通用,于是加上病字偏旁便成“癌”字。
从我国医书里最早出现“癌”字的文献《卫济宝书》开始,到对癌的特征进行简明叙述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历代中医文献都对肿瘤的一些主要症状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例如,《诸病源候论》中关于良性肿瘤的描述,以及《外科正宗》中对乳癌的详细描述,都展示了中医学对肿瘤症状的深刻理解。
乳癌是妇女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肿瘤,但男性也有患病可能。明代的《证治准绳》中记录了一例男性乳癌的病例,详细描述了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历代中医文献还记录了喉癌、食道肿瘤、胃肠道肿瘤、甲状腺肿瘤、皮肤肿瘤等病例。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学在肿瘤治疗上并非束手无策。除了重视全身的整体治疗外,还包括针对肿瘤病变的药物治疗和手术割除等措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有对肿块的消散治疗的记载。而1700多年前的名医华佗,已经采用手术割除医治腹内结块的方法,这些结块很可能包括某些肿瘤在内。
中国老百姓与肿瘤和癌症的斗争历史悠久,我国历代医书文献中对肿瘤的描述也博大精深。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中医学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这些珍贵的医学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国中医文化的辉煌历史,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