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小组 癌症治疗小组
癌症治疗不仅是个体的医疗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社会支持的系统工程。当前,癌症患者小组和治疗小组已成为现代癌症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从不同角度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治疗。
癌症患者支持小组
癌症患者支持小组是由患者自发或由专业机构组织形成的互助团体,旨在通过同伴支持、经验分享和专业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身心挑战。
患者支持小组的类型与功能
1. 疾病适应小组:如"一路生花"癌症患者疾病适应小组,通过6次活动帮助58名患者掌握疾病知识、护理技能和情绪调节技巧。这类小组特别关注放化疗后的并发症管理,如皮肤溃烂、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应对,以及治疗期间的饮食指导。
2. 艺术治疗小组:针对晚期癌症患者家属设计,结合艺术治疗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通过绘画、音乐、手工等活动帮助家属释放压力、学习放松技巧。这类小组通常设置6节活动,为家属提供交流平台,分享照顾经验和护理技巧。
3. 心理社会支持小组:如湖南省肿瘤医院成立的肺癌心理社会支持小组,通过医患互动活动为患者提供长期持续的康复指导。这类小组特别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康复期患者的经验分享激励其他患者。
支持小组的积极影响
参与支持小组的癌症患者普遍表现出更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例如,一支由15名癌症患者组成的治愈舞蹈队,成员们通过定期排练和表演,不仅克服了疾病带来的疼痛,还逐渐"忘记自己是病人",重获生活信心。一位63岁的骨转移患者分享道,参与小组活动后心情变好,身体也逐渐改善。
支持小组还能帮助患者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减少病耻感。宫颈癌患者支持小组通过游戏、分享和手工活动,帮助年轻患者缓解郁闷情绪,纠正对疾病的非理性认知,扩大朋辈支持系统。
癌症治疗专业小组
在医疗专业层面,多学科协作的治疗小组(MDT)已成为癌症诊疗的标准模式,整合各领域专家的知识与技术,为患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MDT多学科诊疗模式
MDT模式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现已在国内广泛应用。这种模式打破传统科室界限,由外科、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固定团队,定期讨论病例,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早在1980年代就开始尝试MDT模式处理复杂胃肠道肿瘤病例。如今,该中心每周一上午举行多学科会诊,平均讨论50例患者,实现MDT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MDT在不同癌种中的应用
1. 非小细胞肺癌:根据《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综合治疗临床实践指南》,MDT团队需综合考虑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的协同效应。对于R1/R2切除或病理N2-III期患者,术后放疗是推荐的治疗方式,靶区应包括残端和高危淋巴结引流区域。
2. 结直肠癌:《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疗模式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强烈推荐对所有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MDT诊疗模式。这包括规范化的TNM分期诊断、MMR蛋白表达和MSI检测,以及结构化的影像学报告。
3. 卵巢癌:福建省肿瘤医院通过MDT模式为卵巢癌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影像科医生分析肿瘤位置和转移情况,病理科解读肿瘤特性,外科评估手术可行性,肿瘤内科规划后续治疗,各学科专家通过思维碰撞为患者寻找最优解。
创新治疗团队模式
一些医疗机构开发了更具创新性的团队协作模式。例如"中美大医生联合诊疗"小组,由中美专家共同担任患者的主治医生,配以管床医生、护士、医学顾问和翻译团队,为患者提供从方案制定到副作用管理的全周期照护,服务时长以"年"为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洲医院肿瘤科的团队则采用"四维评估法",综合考虑肿瘤特性、体质状态、心理评估及家庭支持等因素,为患者量身定制方案。他们还将中西医治疗融合,通过中药熏蒸减轻化疗反应,有效率高达67%。
专业支持团队的组成与功能
除核心治疗团队外,癌症患者的全面康复还需要各类专业支持小组的配合,这些团队从不同维度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营养支持小组
腹部肿瘤科营养支持小组(NST)采用"筛查-评估-干预-反馈-随访"的全新营养管理模式。团队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和药师,对新入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高风险患者实施会诊干预,定期举办营养讲座,并通过微信群提供在线指导。
医务社工小组
医务社工在患者支持中扮演关键角色。河北省人民医院的"冀医心"社工团队通过病房探访评估患者需求,设计了三节小组活动:破冰游戏和音乐演奏帮助患者相互熟悉;怀旧老歌和"八段锦"教学促进身心健康;正念冥想和经历分享释放心理压力。活动后评估显示,参与者对疾病知识和医患交流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心灵关怀小组
临床心灵关怀小组关注癌症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湖南省肿瘤医院的临床心灵关怀督导指出,癌症患者的心理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多因素影响,表现复杂。心灵关怀小组通过专业方法为患者提供情绪支持、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帮助其应对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小组干预的理论基础
这些小组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理解这些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干预措施。
1.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应对挑战的能力就越强。医务社工通过小组活动帮助宫颈癌患者扩大朋辈支持系统,弥补医院环境中社会活动的不足。
2. 镜中我理论:由库利提出,认为自我认知主要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癌症支持小组为患者提供了一面"镜子",通过他人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其重新认识自我,建立积极的疾病认同。
3. 小组动力理论:强调小组内部互动产生的改变力量。艺术治疗小组利用小组动力影响,让患者家属在互动中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形成相互支持的系统。
挑战与未来发展
尽管癌症患者和治疗小组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发展空间。
我国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规定三甲医院必须开设心理治疗门诊,但至今多数医院对癌症患者的肿瘤治疗和心理治疗仍处于割裂状态,缺乏系统的心理诊断记录。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作,将心理支持全面整合到癌症治疗体系中。
美国费城退伍军人医院的案例警示我们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该院癌症治疗小组6年来手术出错率高达80%,暴露出监管松懈、专业水平不达标等问题。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更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治疗小组的专业水准。
随着医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癌症患者和治疗小组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多学科协作、全周期管理和身心社灵全方位支持,这些小组正帮助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