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后期出现身体发黄(黄疸)是常见的并发症,通常与肝功能受损或胆道梗阻有关。以下是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建议和注意事项:
1. 明确黄疸类型
肝细胞性黄疸:多因癌细胞转移至肝脏或肝衰竭导致,表现为皮肤黄染、尿液深黄,血液检查显示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梗阻性黄疸:由肿瘤压迫胆管引起,常伴随大便灰白、皮肤瘙痒,影像学可见胆管扩张。需通过穿刺引流或支架置入解除梗阻。
2. 西医治疗手段
梗阻性黄疸:
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或ERCP(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通过放置支架或外引流管疏通胆道,快速降低胆红素。
若胆管扩张明显,可能需联合胆肠吻合术。
肝细胞性黄疸:
静脉注射保肝药物(如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或口服茵栀黄等退黄药物。
严重黄疸(胆红素>700μmol/L)需紧急处理以避免肝性脑病。
3. 中医辅助治疗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急性)与“阴黄”(慢性),晚期癌症多属阴黄,需温阳健脾、利水退黄。例如:
使用软肝缩脾汤、茵陈栀子等方剂消退黄疸。
结合针灸或艾灸改善肝功能,案例显示部分患者黄疸显著消退。
4. 综合护理与注意事项
监测指标:定期检查胆红素、凝血功能,警惕出血倾向。
营养支持:黄疸患者常伴食欲差,需补充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胆汁淤积。
症状管理:瘙痒可用抗组胺药,疼痛需规范镇痛,避免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
5. 何时需紧急就医
黄疸进行性加重、意识模糊(肝性脑病征兆)或突发高热、腹痛,提示病情恶化,需立即就诊。
提示: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如癌症类型、肝功能状态)由专科医生制定,中西医结合可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