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又叫什么名字
老年痴呆症,又称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俗来说,就是老年人出现的痴呆症状。这种疾病最早由德国心理医生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报道,因此得名。虽然有人呼吁为“老年痴呆”改名,以消除对痴呆患者的歧视,但最终并未给出明确的替代名称。
卫生部指出,“老年痴呆”并非神经病学医学名词,而阿尔茨海默病只是痴呆中的一种,不能包括所有的老年痴呆,也就不能取代老年痴呆。虽然医学名词中没有“老年痴呆”,但有“痴呆”这一学术名词。
痴呆是一系列症状的组合,当脑部神经细胞出现损伤时,可能会导致这些症状的出现。这些损伤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就是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最早由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报道,他在报道后发现了这种病症的典型症状包括记忆力和逻辑能力的障碍。随着对这种疾病认识的积累,心理医生认为阿尔茨海默病跟年龄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再特别强调患者的年龄。痴呆与年龄的关系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痴呆症状的概率也会增加。
除了阿尔茨海默病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疾病也会导致痴呆。据统计,已经超过75种疾病可能导致痴呆,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症。这些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人类对大脑的认识还有许多空白之处,因此对痴呆的定义和分类也在不断变化。目前主要的医学名词仍然是使用痴呆这一术语。
在知识普及中,强调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区别非常重要。尽管英文中常常使用阿尔茨海默症这一词汇来指代大部分痴呆的情况,但在中文地区以及台湾等地更多地使用失智来代表痴呆。由此可见,对这类疾病的称呼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应当重视疾病的本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香港的命名转变之旅,曾一度激荡着各界人士的思绪。在早年,如同大陆与新加坡,香港也曾使用“老年痴呆”这一称谓。在2010年的一次活动中,一名小学生提出的“脑退化症”名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尽管这一提议在公众中获得了不少支持,但有识之士指出,痴呆的成因复杂,并非所有情况都源于脑部退化,因此这一名称并不准确。香港也采纳了专家的建议,未采纳此名。
之后,又有团体提议将“老年痴呆”更名为“认知障碍症”,但对此并未明确表态。在官方的坚持下,媒体与社会组织间的观点分歧愈发明显,各种名称纷纷涌现。于是,在香港社会服务联社的多种表示中,我们看到了“老年痴呆症”、“认知障碍症”以及“脑退化症”等名词并存的局面。这种现象不仅引发了资源的无谓消耗,更导致公众对痴呆概念的理解混乱。
一个事物的命名至关重要,它不仅需要让人顾名思义,更应蕴含科学的内涵。对于痴呆这一医学名词而言,其命名本身并无太大争议。人们常说的“老年痴呆”,只是因多数痴呆病例发生在老年人中而产生的通俗叫法。若要更改,其实只需去掉“老年”二字即可。即便是简单的命名更改,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识与科学认知作为支撑。
如今,即便时光荏苒两年有余,公众对痴呆与阿尔兹海默症之间的认识依然模糊。普及痴呆的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名称背后的真正含义,并倡导关爱痴呆患者,仍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但正是如此,这项工作更显其深远的意义与价值。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痴呆并非简单的老化现象,而是一种需要关注与理解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