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非 儿童肿瘤规范治疗的先行者
儿童肿瘤:孙晓非教授的坚守与突破
近日,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及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了我国儿童肿瘤的最新数据,揭示了儿童肿瘤的严峻现状。儿童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我国儿童肿瘤的专科资源却极度匮乏。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儿童肿瘤科主任孙晓非教授,成为了无数家庭心中的希望之光。
孙晓非教授的一生,都在致力于让更多的孩子远离肿瘤的阴影。从医30余年来,她见证了中国儿童肿瘤领域的艰辛发展与曲折进程。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春风般催生了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的诞生,孙晓非便是其中之一。当年高中毕业的她,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广州前往广东番禺县珠江农场做知青。在务农的日子里,她并未放弃学业,而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点着煤油灯研读复习资料,向农场中学的老师请教。最终,她以番禺县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山医学院,这次高考成为她人生中的第一个突破。
毕业后,面对留校任教与从事医疗工作的选择,孙晓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她说:“我学医就是为了治病救人,不做医生做什么?”一名急淋白血病患儿的病例让她深受震撼。这名患儿患有巨大的纵隔肿瘤,呼吸困难,大量白血病细胞。尽管当时仅使用了几种简单的化疗药物(强的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和阿糖胞苷),但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纵隔肿瘤明显缩小,完全缓解。由于治疗方案落后,肿瘤很快复发。孙晓非不甘心,尝试寻求更先进的治疗方法,但最终仍未能挽回这个孩子的生命。
这次经历让孙晓非意识到儿童肿瘤的严重性,以及我国在儿童肿瘤领域的不足。从那时起,她下定决心要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多的突破。她深入研究儿童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她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如今,孙晓非教授已经成为了儿童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她的名字已经成为了无数家长心中的希望之光。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医生的责任和担当。她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远离肿瘤的阴影。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医生为患者的健康而努力,为医疗事业的发展而奋斗。在医疗领域,每个故事都是生命的回响。孙晓非,一位执着于儿童白血病研究的医者,她的经历见证了医学的突破与决心。
如今的孙晓非,遇到了许多与当年那个孩子相似病情的患者。应用现有的标准治疗方案,多数患儿都能得到成功治疗。但谈及过去的遗憾,她仍然动容。那个明明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的恶性肿瘤,却未能战胜复发,遗憾地夺走了一个年幼的生命。这份遗憾,成为她深入研究儿童白血病的动力。
怀揣着对儿童生命的珍视,孙晓非决心考研,选择了中山医科大学的小儿血液学专业。她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小儿贫血的研究上,更聚焦在了小儿白血病的基础研究上。她的决定,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医学的执着。
毕业后,孙晓非原本有机会前往更宽广的平台发展。但中山三院对她的挽留,以及肿瘤医院儿童肿瘤专业的发展机遇,让她选择了留下。这里,是她实现梦想的舞台。儿童肿瘤的发展虽然困难重重,但她义无反顾。
在肿瘤医院,孙晓非除了从事儿童肿瘤化疗临床工作,还参与了移植项目。她和团队成功完成了多例移植手术,为儿童肿瘤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而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让她踏上了前往日本进修的征程。为了突破自己,为了挽救更多白血病患儿的生命,她毅然决定放下家庭的牵绊,赴日深造。
在日本,孙晓非全心投入儿童肿瘤的研究。她发现,国内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生存率远远低于国外。为何国外能取得如此高的治愈率,而国内却眼见孩子们离去?这让她下定决心,要尝试改善治疗方法。
她深入研究国外的治疗方案,发现其主要特点是用药量大、用药密集。在阅读了大量国外文献后,她决定尝试参照国外方案进行治疗。尽管面临质疑,但她坚信生命至上。为了验证方案的有效性,她亲自前往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儿科交流学习。香港的实践经验给了她信心。她坚信,为了孩子们的生命,她们必须尝试、必须突破。
最终,经过孙晓非及其团队的努力,新方案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复发率明显下降,生存率也逐渐上升。这一切的努力与冒险,都是值得的。
从1998年至今,孙晓非医生和她的团队已经成功治疗了几百例儿童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将生存率从曾经的20%-30%提升至如今的75%~80%,这一成果已经接近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
儿童肿瘤学科的独立发展是孙晓非医生一直强调的重点。在2002年之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肿瘤内科仅有60张床位,分配给孙晓非医生组的仅有14张,需要同时收治儿童和成人肿瘤患者。2002年,新大楼的建立为肿瘤内科带来了扩展的机会,其中一个病区获得了18张床位用于专门收治儿童肿瘤患者。孙晓非医生已经开始采用国际规范的治疗策略,如白血病、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脑瘤等,使生存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尽管有了这18张床位,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病人需求。儿童肿瘤与成人肿瘤在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和预后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国外发达国家的肿瘤专科医院已经设立了独立的儿童肿瘤科,将儿童肿瘤作为独立专业进行诊治。在当时,孙晓非医生的儿童肿瘤治疗组归属于肿瘤内科,与其他成人肿瘤患者共享资源,这使得儿童肿瘤专业难以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尽管如此,孙晓非医生坚信只有学科独立,儿童肿瘤专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让更多的儿童肿瘤患者得到规范和专科治疗。她的想法和提议得到了中心领导和曾益新院士的大力支持,终于在2010年1月10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小儿肿瘤科正式独立运作,孙晓非教授被任命为第一任儿童肿瘤科主任。
经过多年的发展,至2015年1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儿童肿瘤科已经初具规模。医生数量增加至7人,床位也增至32张。年门诊量达到了8000多人次,年住院量升至2000人次,新诊断的儿童肿瘤患者每年超过350例。孙晓非教授拥有超过20年的临床经验,其规范治疗方案已被广泛采用。不仅广东地区的儿童医院或综合医院前来进修,其他省市的医疗机构也纷纷加入学习。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内排名第二的肿瘤中心,拥有强大的肿瘤综合诊治平台。儿童肿瘤科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规范治疗模式,每周举行多学科会诊制度,结合放疗科、外科、化疗和影像科等专科医生的意见,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科室也获得了社会和慈善组织的关注,定期有义工团体前来慰问和举办有益于患儿的活动。
孙晓非教授作为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坚持每年举办儿童肿瘤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以提高和更新各医院从事儿童肿瘤诊治的医务人员水平。她还与香港、美国等地的儿童肿瘤中心保持频繁的学术交流。
尽管我国发达地区的大医院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已经采用了国外的治疗方案,生存率已经接近国外发达国家水平,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儿童肿瘤生存率仍然较低。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我国儿童肿瘤的发病率在过去十年间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儿童肿瘤的五年生存率仍然低于美国等国家。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儿童肿瘤的诊治工作。社会对儿童肿瘤的关注和投入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只有当我们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儿童肿瘤治疗的创新进步。在医疗领域,肿瘤医院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成人肿瘤的防治上,而对于儿童肿瘤患者及其医生的关注和支持则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儿童肿瘤的治疗上,由于缺乏专业资源,肿瘤医院往往不会接受低于14岁的患者。与此儿童医院和普通综合医院的儿科虽然负责儿童的健康,但在儿童肿瘤的专业诊疗方面仍然缺乏足够的资源和经验。
国内的药厂也极少关注儿童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导致儿童肿瘤相关的抗癌药物极度匮乏。这不仅体现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差距上,而且在数据收集、调查、诊断治疗以及随访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相当明显。国家和省市级的肿瘤研究基金大多投向成人肿瘤领域,儿童肿瘤的研究基金匮乏,这使得从事儿童肿瘤诊治的医生在竞争国家研究基金时面临极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儿童肿瘤的基础研究和医生职称的晋升。
儿童肿瘤患者面临着病情严重、治疗方案复杂等挑战,而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又非常高。医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收入却相对较低,这进一步影响了临床医生从事儿童肿瘤专业的积极性。无论是从事儿童肿瘤诊治的医务人员,还是儿童肿瘤患者本身,都处于弱势地位。
孙晓非教授指出,尽管近十年来我们借鉴了发达国家在儿童肿瘤治疗方面的经验并直接应用其治疗方案,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儿童肿瘤的诊治方面仍存在差距。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做深入的创新性研究,特别是在针对国内外都难以治愈的肿瘤方面,如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某些脑瘤以及复发/难治的白血病等。
为了推动儿童肿瘤专科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至关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对儿童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儿童肿瘤研究专项实验室,设立社会公益基金等。与此对于儿童肿瘤的预防和筛查、制定并推广规范诊疗方案以及建立专科医师制度等方面的工作也是当务之急。建立合作与沟通的平台,促进医疗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推动儿童肿瘤专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相信,通过各界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儿童肿瘤专科的发展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对于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儿童肿瘤事业的发展,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健康信息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