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儿童考试 儿童癌症患者
儿童癌症概述
儿童癌症是指发生在0-14岁儿童期的恶性肿瘤,与成人癌症在发病机制、类型和治疗方式上有显著差异。我国每年新增儿童癌症患者约3.5万人,其中近60%因症状隐匿被误诊为感冒、生长痛等常见病。儿童癌症已成为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意外伤害。
儿童癌症的主要类型包括:
儿童癌症的早期识别
儿童癌症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以下是需要警惕的六大"隐形警报":
1. 持续性低热不退:淋巴瘤、白血病患儿的发热多在37.5-38.5℃间波动,常规退烧药效果差,常伴盗汗、乏力
2. 晨起喷射状呕吐:脑瘤儿童的呕吐具有"三不特征":不恶心、不腹泻、不影响食欲,常伴有头痛加剧、视物模糊
3. 夜间骨痛惊醒:白血病引发的骨痛多集中在膝盖、小腿,常在夜间痛醒,服用钙片无效,可能出现"企鹅步态
4. 眼球异常震颤: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会出现"猫眼反射"黑暗环境中瞳孔泛白光,或出现斜视、眼球震颤
5. 腹部膨隆伴便秘: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常表现为不对称腹部膨隆,触摸有硬块,可能出现"假性便秘
6. 不明瘀斑与出血:牙龈渗血、鼻出血超过15分钟不止,皮肤出现针尖样出血点(按压不褪色),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警示
儿童癌症的病因与风险因素
儿童癌症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遗传因素:部分儿童癌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某些遗传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等)患儿患白血病、脑肿瘤的风险显著增加
2.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可增加儿童患白血病的风险。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会使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增加数倍
3.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缺陷的儿童更容易患癌症,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儿,其患恶性肿瘤的风险是正常儿童的数倍
4. 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密切相关
5. 染色体异常:如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与视网膜母细胞瘤关联,粒细胞性白血病中的染色体缺失
儿童癌症的诊断方法
儿童癌症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
1. 实验室检查:
2. 影像学检查:
3. 病理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儿童癌症的治疗方法
儿童癌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主要治疗方式包括:
1. 手术治疗:是局部肿瘤或早期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儿童手术常需更精细的操作以保护发育中的组织和器官
2. 化学治疗:是儿童癌症治疗的基石,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阿糖胞苷等。新型微片剂型的开发提高了给药的精准度和患儿依从性
3. 放射治疗:对部分儿童肿瘤(如脑瘤)有效,但需谨慎使用以减少对发育中组织的损伤
4. 靶向治疗:如伊马替尼用于特定基因突变的肿瘤,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
5. 免疫治疗:包括PD-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为某些难治性肿瘤提供了新选择
6. 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高危或复发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儿童癌症的护理要点
儿童癌症护理有其特殊性,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 预防感染:儿童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预防感染是护理的关键环节。包括严格手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监测体温等
2. 疼痛管理:使用适合儿童的评估工具如面部表情评分法,采取药物和非药物措施缓解疼痛
3. 营养支持:提供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如鸡蛋、牛奶、鱼肉、蔬菜水果等,必要时给予营养补充剂
4. 心理护理:关注患儿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儿和家长应对疾病压力
5. 症状管理:针对治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等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6. 家庭支持与教育:指导家长参与护理,掌握居家护理技能,提高治疗依从性
预后与长期随访
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儿童癌症的整体生存率已达80%以上,远高于成人。我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愈率达80%,肾母细胞瘤治愈率超90%,早发现的Ⅰ期神经母细胞瘤5年生存率可达95%。但治疗后需长期随访,监测可能的远期副作用如生长发育障碍、内分泌异常、继发肿瘤等。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