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症状有几种 治疗要远离哪些误区
甲状腺癌,一种隐藏于喉部下方的神秘内分泌器官所诞生的疾病。由于其隐蔽性和潜在的危险性,它有时甚至被称为人体的“定时”。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甲状腺癌的面纱,了解其症状及治疗中可能存在的误区。病理类型表现:甲状腺癌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首先是乳头状腺癌,这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70%。它的大小不一,一般分化良好,恶性程度较低。癌组织脆弱易碎,颜色暗红。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的乳头状癌通常更为坚硬且苍白。该类型的癌组织中央常有囊性区域,里面充满血性液体。有时,癌组织会发生钙化和砂粒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影响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癌瘤由柱状上皮乳头状突起组成,有时会混有滤泡样结构。尽管乳头状腺癌有完整的包膜,但它可以通过淋巴道传播,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转移。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约有80%可以触及到淋巴结。它也可以通过血液转移到肺部或骨骼。
其次是滤泡状腺癌,它相对乳头状腺癌较为罕见,占甲状腺癌的20%。该类型的癌肿柔软、具有弹性或橡皮样质地。分化良好的滤泡状腺癌在显微镜下与正常甲状腺有相似的组织结构,但有包膜、血管和淋巴管受侵袭的现象。播散途径主要通过血液,最常转移到肺、骨和肝。有些滤泡状腺癌可能在手术切除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复发,但预后通常不如乳头状腺癌。
还有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腺未分化癌。髓样癌具有分泌甲状腺降钙素的特点,可能伴随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腺增生。而未分化癌则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生长迅速,容易侵犯周围器官和组织。
在治疗甲状腺癌时,患者应警惕一些常见的误区。例如盲目追求手术治疗、忽视术后的辅助治疗和康复等。正确的治疗应结合手术、药物和放疗等多种手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了解这些关于甲状腺癌的信息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至关重要。让我们保持警惕,关注身体的变化,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共同抵御这一“定时”。走出甲状腺癌治疗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化疗次数越多越保险
癌症,细胞之恶,化疗之剑。化疗药物具有独特的“细胞毒”作用,能杀死癌细胞并促进其分化,对抗癌症。化疗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消除癌细胞的也给人体带来严重损伤。化疗药物会削弱免疫功能,反而可能助长了癌细胞的生长。多次化疗,反复刺激,可能导致癌细胞耐药性增强,效果递减。
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通常6次化疗已足够。超出此疗程,生存质量可能下滑,而生存率并未显著提高。有些患者体质较差,甚至出现了“一边化疗,一边扩散”的困境。化疗并非次数越多越好。我们需要科学认识并合理使用化疗,配合增效减物,让化疗真正为健康服务。
误区二:手术能切除所有癌细胞
手术虽能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但对微小的、隐蔽的癌细胞却无能为力。肿瘤的位置、种类及患者身体状况均会影响手术效果。即使早期患者接受“根治手术”,也不可掉以轻心。手术有其局限性:
1. 手术有适应征和禁忌症,不是每位患者都能进行。
2. 手术过程包括、切除等,存在风险,可能威胁生命或导致功能损失。
3. 对于年老体弱者,手术创伤可能无法耐受。
4. 手术只能治疗局部,不能预防远处转移。有时,手术无法完全清除附近亚临床病灶,导致术后复发。
5. 手术后可能有残留癌细胞,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癌细胞扩散。术后需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复发和转移。
误区三:院内治疗结束就万事大吉
癌症治疗是一场持久战。许多患者在完成手术、放化疗等院内治疗后,以为可以松一口气。这是肿瘤复发的“高危期”。数据显示,肿瘤根治术后5年内,超过90%的复发和转移率。院内治疗结束后,仍需高度警惕。
判断治疗方案优劣通常依据5年生存率。在这5年内不发生复发、转移,即可宣布临床治愈。这期间尤其需要防止复发和转移。从时间上看,院内治疗只是短暂的一瞬,而院外的康复治疗则是漫长的旅程。即使院内治疗结束,患者仍需保持警惕,坚持康复治疗,确保身体全面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