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得癌症(古代得癌症的人)

癌症预防 2025-09-29 10:33癌症预防www.aizhengw.cn

一、古代对癌症的认知与命名

1. 术语演变

宋代东轩居士在《卫济宝书》(1170年)中首次使用“癌”字,描述为“岩穴之状”,而明代医家进一步将“癌”用于描述恶性肿瘤,如乳癌(《疮疡经验全书》)和皮肤癌(《外科启玄》)。清代医籍中,“癌”字逐渐普及,但更多沿用“积聚”“症瘕”“乳岩”等传统病名,与现代肿瘤症状相似。

2. 诊断局限

古代缺乏现代影像技术,肿瘤常与脓肿、良性肿块混淆,分类模糊。例如,“痈”“瘿瘤”等名称可能涵盖多种病变,导致统计困难。

二、清代癌症病例与治疗

1. 皇室病例

  • 溥仪:1964年确诊肾癌,左肾切除后复发,临终前依赖含紫河车的“河车丸”缓解症状,但未能根治。
  • 光绪帝:晚年病历显示其长期受“肝郁脾弱”困扰,虽未明确诊断为癌,但症状(如消瘦、疼痛)可能与慢性病或肿瘤相关。
  • 2. 民间治疗

    清代医家采用攻、消、补、散等法,如《杂病源流犀烛》推荐丸药调理肿瘤,而民间方剂(如茵陈、半枝莲等组合)用于肝癌止痛。部分疗法(如治疗白血病)经现代验证有效,成为中西医结合典范。

    三、古人患癌率低的可能原因

    1. 寿命因素

    古代平均寿命短(多数不足40岁),未达癌症高发年龄,且结核、难产等疾病更易致命。

    2. 环境与习惯

  • 饮食:以粗粮、应季蔬果为主,肉类摄入少,肥胖相关癌症较少。
  • 污染:农业社会工业污染少,但部分职业(如烈日劳作者)仍面临皮肤癌风险。
  • 3. 诊断偏差

    癌症症状常被归为“恶疮”“虚损”,实际患癌人数可能被低估。

    四、历史影像与记录

    1905年照片显示一名清朝男子右臂肿瘤肿胀至异常大小,直观反映当时肿瘤患者的生存状态。

    综上,清代虽对癌症有一定认识,但受限于医疗条件和社会环境,治疗与记录均不完善。现代癌症高发与寿命延长、诊断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上一篇:大笑抗癌症 大笑可以防癌吗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