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放疗

癌症诊断 2025-07-26 18:49肝癌症状www.aizhengw.cn

【适应证】

对于食道癌患者,根治性放射治疗与姑息性放射治疗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若患者身体状况中等,饮食顺利,无淋巴结转移及其他并发症,且病灶长度适中,无穿孔风险,那么根治性放射治疗将是不错的选择。反之,对于身体状况尚佳但局部病灶广泛、有淋巴结转移、气管受侵、胸背部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姑息性放射治疗则更为适宜。二者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根据治疗效果和患者耐受能力,可灵活调整治疗计划。

【禁忌证】

食道癌放射治疗的禁忌证相对较少。对于恶液质严重、已有食道瘘、纵隔炎或脓肿、以及食道大量出血的患者,应慎重考虑是否进行放射治疗。

【操作方法及程序】

食道癌的淋巴引流较为复杂,向上向下均有。针对不同部位的食道癌,其淋巴结转移率也有所不同。为有效治疗,食道癌的放射治疗分为体外照射和腔内照射。目前,体外照射是最常用的方法。

1. 体外照射

放射源的选择至关重要。使用4~18MV-X线或60钴治疗机均可达到治疗效果。对于颈段食道癌,前野电子束照射也是一种选择。确定患者病灶位置后,射野范围要超出病变区域3~5cm,以确保全面覆盖。前野宽度一般为6~8cm,后斜野宽度则稍窄,为5~7cm。要确保脊髓的受量在可承受范围内。

2. 照射野数

根据治疗计划,确定照射野的大小、数目和各野的权重。目标是使肿瘤受到均匀照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通常推荐使用三野照射,包括一个前一垂直野和两个后背斜野,以避开脊髓。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计划,确保最佳治疗效果。放疗虽强大,但也需谨慎使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一)关于放射治疗剂量与分割方式

对于根治性放射治疗肿瘤,剂量范围为6000~7000cGy,采用常规分割方式,治疗周期为30~38次,历时约6~7.5周。每次照射剂量控制在180~200cGy之间,每日一次,每周进行五次治疗。这种治疗方式旨在彻底消灭肿瘤细胞。而针对姑息性放射治疗,剂量一般为5000~5500cGy,治疗周期为25~30次,历时约5~6周,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疼痛和其他症状。

还存在非常规分割方式。通常首先进行常规照射至肿瘤剂量为约3000~4200cGy,然后进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这种方式的单次剂量为每次150cGy,每日进行两次治疗,两次治疗间隔至少为六小时,每周进行十次治疗。高龄、身体状况较差或晚期患者也可采用这种方式。还有其他如连续超分割、连续加速超分割等非常规分割方式。

(二)关于食道癌的腔内照射与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

食道癌的腔内照射主要用于外照射后仍有残留病灶或局部复发的情况,以及进食困难的患者作为姑息性放疗手段。其特点为放射源表面剂量高,随深度增加剂量急剧下降,剂量分布极不均匀。腔内照射的总剂量应控制在参考点处不超过1500cGy,分为2~3次给予,每次剂量在400~700cGy之间。这种治疗方式不能替代外照射作为食道癌的标准常规治疗,只能作为辅助和补充手段。

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放疗技术,目前国内外都在尝试应用。它根据CT扫描结果勾画肿瘤靶区,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然后给予精确的计划设计。但关于其是否可以提高食道癌的生存率,尚缺乏报道。目前推荐采用常规分割和超分割方式,尽量少用单次超大剂量的大分割方式。这种技术也强调肿瘤靶区的精准勾画,并可作为常规放疗技术的后期补充照射。

(三)关于食道癌放射治疗的注意事项

影响食道癌放射治疗疗效的因素众多,包括肿瘤侵犯食道壁的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对于无法进行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患者,以及中晚期食道癌患者,放射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治疗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原发部位等。对于中、早期食道癌患者,尤其是颈段和胸上段的患者,放射治疗也可以是首选治疗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放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反应、并发症和后遗症,如放射性食道炎、气管炎、食道穿孔、大出血以及放射性肋骨损伤等。这些并发症的产生可能与肿瘤的位置、治疗剂量等因素有关。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治疗效果。放射性并发症:放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带来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其中,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脊髓炎以及放射性食道狭窄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放射性肺炎方面,随着放疗技术的改进,其发生率已明显降低。近年来放化疗的联合应用使得其发生率有所上升,从单纯的4.3%增加至12.6%。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治疗后的3至6个月内,且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CT技术的普及,无症状的放射性肺炎以及后期肺纤维化的检测率将会显著提高。

关于放射性脊髓炎,通过模拟机的精准定位,可以有效地避免脊髓受到辐射。尽管如此,仍有一定几率发生放射性脊髓炎,其发生率在0.8%至3.5%之间。为了降低风险,需严格控制脊髓的受照剂量,确保在可耐受的范围内。对于个别放射敏感性较高的人群,即使将脊髓剂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仍有可能发生放射性脊髓炎。

放疗后还可能出现放射性食道狭窄。当肿瘤病灶在治疗后消失时,由于局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可能会在照射区域内形成食道管腔狭窄。这种情况会导致管壁僵硬,影响患者的进食和饮水。放射性食道狭窄的发生率与放疗前食道癌的浸润程度有关。再程放疗和腔内放疗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

虽然放疗技术不断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对于患者而言,了解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医生也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