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预防与治疗课程思政是将医学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尝试,旨在培养既具备专业素养又拥有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当前,我国癌症防治形势严峻,每年新增病例超过300万,死亡病例超过20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在这一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癌症防治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癌症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
癌症防治课程的思政建设需要深入挖掘专业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其核心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至上与医者仁心:通过展示癌症患者的痛苦经历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例如复旦大学樊嘉院士在思政大课中讲述的肝癌治疗"中国故事",以及从"不治之症"到"部分可治"的医学突破历程,生动诠释了医者的使命担当。
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通过介绍癌症研究中的科学历程,如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团队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对比中美癌症治疗差距,激发学生"学好本领,为人民健康贡献更多更好更便宜药物"的责任感。
健康中国与社会责任:结合"健康中国2030"战略,让学生认识癌症防治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的地域特点(如河南河北食管癌高发)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卫生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人文关怀与患者视角:通过《民生保障政策助我走出"癌症绝境"》等真实案例,让学生体会患者及家庭的困境,培养共情能力与人文关怀精神。北京交通大学"癌症知多少"课程就特别强调"引导学生理解癌症对患者和家人的影响"。
癌症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教学内容设计
模块化整合思政元素: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肿瘤学理论-胃癌》创设了"三引入、三融合"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人文和科学家精神"三大类思政元素系统引入专业教学。具体可划分为:(1)癌症基础知识与科学精神;(2)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责任;(3)诊断治疗技术与医德医风;(4)患者照护与人文关怀四个模块。
案例教学法:哈尔滨医科大学《毒理学基础》课程在讲授黄曲霉毒素致癌性时,自然引出我国依法防控食品安全的制度优势,将专业知识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北京交通大学"癌症知多少"课程通过学生亲友患癌的真实经历,使预防知识的学习更具现实意义。
对比分析法:通过数据对比展现我国癌症防治的成就与挑战,如我国癌症发病率全球排名约70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死亡率比美国高出40%。同时比较不同地区癌症发病特点,如河南河北食管癌高发与饮食习惯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方法创新
多模态教学手段:中山大学《肿瘤学理论》示范课堂运用"电影、3D+VR视频、胃癌战故事线、拟人漫画"等多种形式,将技术规范与医学人文有机融合,使枯燥的课堂内容艺术化呈现。这种创新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践体验式学习:复旦大学通过"真实手术器械"观摩演练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医疗工作的严谨性与责任感。天津医科大学"三全育人"实践则组织学生参与抗击疫情等社会实践,强化使命担当。
线上线下混合:天津医科大学依托"互联网+"背景,构建了云端思政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育人体系。这种模式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叙事医学方法:通过患者故事、医生日记等形式,如《我不是药神》反映的癌症患者用药困境,引发学生对医疗公平、药物可及性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培养其人文关怀能力。
癌症课程思政的挑战与对策
现存问题
当前癌症防治课程思政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
教师思政能力不足: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深,存在"重专业轻德育"倾向,将思政教育简单化为说教或道德灌输,与专业知识"两张皮"。某高校调查显示,37%的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主要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
内容融合生硬:一些教师在癌症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时缺乏自然过渡,如机械插入政策文件或领导人语录,与癌症专业知识缺乏内在联系,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某医学院校课程评价显示,28%的学生认为思政内容"牵强附会"。
评价体系缺失:目前多数院校缺乏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难以客观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成长。某省高校调研发现,仅15%的医学院校建立了专门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
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内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教师发展方面:建立"课程思政工作坊",通过集体备课、示范课观摩等形式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复旦大学定期举办"强国之路思政大课",邀请樊嘉院士等知名专家示范如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天津医科大学实施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度,促进其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内容建设方面:组建跨学科团队,系统梳理癌症防治课程中的思政映射点。参考中山大学《肿瘤学理论》构建的"思政视域体系",从国家战略、科学前沿、临床实践、患者关怀等多维度挖掘思政元素,避免内容的随意性和碎片化。
机制保障方面: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立专项激励措施。广东省教育厅将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纳入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天津医科大学连续两年开展课程思政专项立项,汇编27个优秀案例,这些制度创新值得推广。
- 资源整合方面:建设癌症课程思政共享资源库,汇集优质教学案例、视频素材、实践活动方案等。如《民生保障政策助我走出"癌症绝境"》微电影、抗癌科学家传记等资源,均可供各院校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