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进一步确诊检查
病理活检:CT检查虽能发现可疑病灶,但确诊需依赖病理活检(如穿刺或支气管镜)获取组织样本。
肿瘤标志物检测:结合血液检查(如CEA、CYFRA21-1)辅助判断。
PET-CT或增强CT:评估肿瘤代谢活性及转移情况,但仍有假阴性/阳性可能。
2. 影像学特征与分型
可疑恶性特征:分叶状边缘、毛刺征、磨玻璃结节(GGO)、空洞壁厚薄不均等。
病理类型:
非小细胞肺癌(占80%-85%):腺癌(常见磨玻璃结节)、鳞癌(中央型伴肺不张)。
小细胞肺癌(15%-20%):恶性度高,早期转移,CT多显示肺门肿块伴纵隔淋巴结肿大。
3. 治疗选择
手术:适用于早期未转移患者,如肺叶切除或局部切除。
放化疗/靶向治疗:针对中晚期或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ALK)。
免疫治疗:PD-L1高表达患者可考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4. 随访与监测
稳定结节:若初次检查倾向良性或低风险,建议3-6个月复查CT观察变化。
术后随访:即使手术切除,仍需定期复查(如每8-12周)以防复发或新发病灶。
5. 注意事项
避免误诊:CT诊断准确率约60%-70%,需结合临床与其他检查。
生活方式:、避免空气污染,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
若CT报告提示癌症可能,建议尽快至胸外科或呼吸科就诊,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