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状态在白血病患者的体内发生了显著变化。增生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高达10至50倍。在这些粒细胞中,中性中幼、晚幼以及杆状核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相对之下,红细胞数量减少。巨核细胞则表现正常或增多,到了晚期则逐渐减少。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呈阴性反应,这是与其他疾病的重要鉴别点。
血象检查的结果同样揭示了白血病的特征。白细胞数量明显升高,常常超过20×10^9/L。血片中的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特别是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的数量居多。原始细胞占比在1%至3%之间,不超过10%。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也有所增多,其中后者对于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在疾病早期,血小板水平通常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到了晚期则逐渐降低,可能伴随贫血的出现。
在血液生化方面,血清和尿中的尿酸浓度会有所增高,这主要是由于化疗后大量白细胞被破坏所导致的。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也会显著增加,这与白血病细胞增多的程度呈正比。这一现象与白血病粒细胞和正常粒细胞产生的过多运输维生素B12的钴胺传递蛋白I、Ⅲ有关。
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90%以上的患者血细胞中存在Ph染色体。这种染色体的变化是由于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Cabl原癌基因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bcr),形成了bcr/abl融合基因。这一基因编码的蛋白P210具有增强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导致粒细胞的转化和增殖,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白血病这一疾病,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在生活中,如果不幸患上白血病,一定要先确诊是哪种类型的白血病,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治疗上的误区,为患者带来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更好的康复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