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探究甲状腺癌的潜在诱因
碘元素、放射线、促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甲状腺肿物质以及其他甲状腺疾病,这些因素与甲状腺癌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让我们深入探讨。
碘元素是构成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的缺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出现息息相关,其可能引发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刺激甲状腺滤泡增生肥大,从而引发甲状腺肿大和甲状腺癌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甲状腺癌的类型以滤泡状为主,并非最多见的乳头状甲状腺癌。在不含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地区,碘盐预防前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并没有明显变化。实施有效的碘盐预防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比例却有所增高。摄取含碘较高的食物过多,也可能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率。
放射线照射实验鼠的甲状腺能诱发癌变的事实,让我们认识到放射线与甲状腺癌之间的关联。在临床实践中,很多案例也证实了放射线的作用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因胸腺肿大等原因接受上纵隔或颈部放射治疗的儿童更容易发生甲状腺癌。这是因为儿童和少年的细胞增殖旺盛,放射线作为一种附加刺激,易促发肿瘤的形成。对于成人来说,接受颈部放射治疗后发生甲状腺癌的机会并不多。
促甲状腺激素慢性刺激也是甲状腺癌的一个潜在诱因。甲状腺滤泡细胞具有高度分化功能,TSH通过信号传导途径调节甲状腺滤泡细胞的生长。虽然血清TSH水平增高可能诱导出结节性甲状腺肿和其他甲状腺疾病,但TSH刺激是否是甲状腺癌发生的致病因素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性激素的作用也与甲状腺癌有关。特别是在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有研究表明,青年人的甲状腺癌肿瘤通常比成人大,且容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尽管性激素对甲状腺癌的影响至今尚无定论,但研究发现甲状腺组织中存在性激素受体,如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
动物实验证实,长时间服用生甲状腺肿物质可以阻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使TSH分泌增多,刺激甲状腺滤泡增生,可能引起甲状腺肿瘤的发生。结节性甲状腺肿也被认为是甲状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尽管存在争议,但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存在甲状腺癌的事实不容忽视。某些情况下,良性结节可能向分化良好癌进展。
甲状腺增生与甲状腺癌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有报道显示,先天性增生性甲状腺肿若长期未得到适当治疗,可能会发展为甲状腺癌。及时发现并治疗这种先天性增生非常重要,通过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有助于消除TSH的长期刺激。
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的联系也备受关注。尽管多数人认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的主要类型,而与甲状腺腺瘤的关系并不明确。尽管有报道指出甲状腺滤泡状癌的患者可能之前有甲状腺腺瘤的历史,但要证实这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却相当困难。
近年来,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HT)中发现甲状腺癌的病例逐渐增多。HT与甲状腺癌可能同时存在于甲状腺腺体中,也可能HT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破坏,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反馈性引起TSH增高,长期刺激甲状腺滤泡细胞,可能导致其过度增生并癌变。
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由于甲亢患者的血清TSH呈低水平,过去认为在甲亢患者中不会发生甲状腺癌。实际的研究显示,甲亢患者中的甲状腺癌发生率并不明确。尤其是Graves病,肿瘤病灶多较小或为隐匿性,转移发生率低,预后较好。关于LATS和TSAb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家族因素也是甲状腺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少数家族有患多灶性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的倾向。甲状腺癌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如Gardner综合征)有关。这类疾病患者的细胞在TSH刺激下,有可能发生癌变。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体正常细胞向恶性肿瘤细胞的转化涉及多种分子生物学改变的累积。包括癌基因的激活、基因扩增等,这些变化导致细胞生长失去正常调控,最终出现恶性变。例如,trk、met和ret等基因在甲状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或突变可能导致正常细胞转化为生长失控的恶性细胞。
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多种因素和基因的改变。对于甲状腺疾病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治疗,以预防甲状腺癌的发生。深入研究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有助于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1987年,Fusco进行了一项DNA转染实验,结果发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转移淋巴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新癌基因,命名为PTC(代表甲状腺乳头状癌)。该基因的形成是由于ret基因与多种基因的特定序列并置所产生。这被命名为ret/PTC癌基因,目前已经确定了至少七种不同类型的ret/PTC癌基因变体。它们的主要激活机制是ret原癌基因与不同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发生重排。例如,ret原癌基因与位于同一染色体的D10S170(H4)基因重排(ret/PTC1),以及与位于其他染色体的RIα和RFG/ELE1基因的重排等。这些重排导致编码的蛋白表现出磷酸化活性,并与GDNF形成二聚体而激活。这些基因变异主要见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有所不同,可能与地域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相关的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中,ret/PTC阳性表达率特别高。病理学上,表达ret/PTC癌基因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表达其他癌基因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并无明显差异。在无这些基因表达的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可能是其他受体酪氨酸激酶或其下游信号传导分子引发了相应的细胞核改变。在特定类型的神经瘤患者中,几乎都存在ret原癌基因的特定密码子突变。这些突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除了上述的ret/PTC基因外,还有其他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如ras基因和myc基因等。ras基因的命名源于其与大鼠肉瘤的联系。它位于染色体特定位置,编码的蛋白质具有GTP酶活性并参与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调控。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发现了ras癌基因的突变。而myc基因是核转录因子类原癌基因的成员之一,其产物对细胞生长和机体肿瘤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与甲状腺滤泡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放射线相关的甲状腺肿瘤中,ras基因的突变率特别高。这些基因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甲状腺癌的研究揭示了多种基因和蛋白质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分化型甲状腺癌和甲状腺未分化癌中均发现高水平的c-myc mRNA,通过阻断c-myc蛋白合成可有效减缓癌细胞生长。TSH受体及gsp基因、RB基因、p53基因和p16基因等也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TSH受体及gsp基因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调节密切相关,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甲状腺高功能腺瘤。RB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缺失或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中发生率较高。p53基因在细胞生长调控和基因组完整性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突变型p53蛋白半衰期较长,对肿瘤形成有重要作用。在甲状腺癌中,p53基因异常发生率较高。p16基因直接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抑制细胞增殖及分裂,其缺失或突变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殖,加速肿瘤发生。
研究发现,甲状腺癌细胞株中存在p16基因缺失,且p16蛋白的表达量随甲状腺癌恶性程度的增高而下降,提示p16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临床判断甲状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尽管这些基因和蛋白质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甲状腺癌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基因和蛋白质的改变。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和蛋白质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广大患者而言,了解这些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提高对甲状腺癌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疾病管理和生活调整。nm23基因与肿瘤浸润:从分子层面解读癌症转移机制
在人体基因组的奇妙世界里,有一种名为nm23的基因与肿瘤的浸润与转移密切相关。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探索其背后的科学奥秘。
我们要了解的是nm23基因在高转移肿瘤中的表达会降低,而在低转移细胞株中的表达却更为活跃。这表明nm23基因编码的产物具有抑制肿瘤转移的功能。这意味着,当这种基因的表达受到干扰时,肿瘤的转移风险可能会增加。nm23基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在人体基因组中,存在两个nm23基因,即nm23-H1和nm23-H2。它们位于同一个位置,编码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与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有很高的相似性。NDPK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酶,参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包括微管的聚合和信号传导等。当nm23基因的功能受到影响时,可能会干扰这些过程,导致肿瘤的发展和浸润转移。
以甲状腺滤泡状癌为例,nm23-H1的免疫活性与其远处转移和生存曲线有明显的关联。这意味着nm23-H1可以作为评估甲状腺滤泡状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nm23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肿瘤浸润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nm23基因外,还有其他基因也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关。例如Fas/FasL基因、bcl-2基因等都与细胞凋亡和生存有关。而血管生成因子在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转移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许多分子和信号通路,为我们揭示了肿瘤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这些基因和分子的研究将不断深入,为预防和治疗癌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基因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方向。对这类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关于钠/碘同向转运体(NIS)、Pax8-PPARγ1与端粒酶的研究及其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钠/碘同向转运体(NIS)是一种跨膜糖蛋白,负责促进碘进入甲状腺细胞内的转运。NIS蛋白由643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约为70~90kDa。在Graves病的甲状腺组织中,NIS蛋白的表达会增高。TSH能够增加甲状腺细胞表达NIS蛋白。在未分化癌中,NIS蛋白的表达缺失。这表明NIS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分化程度成反比。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分化性甲状腺癌中,当NIS表达较高时,肿瘤的复发率较低。通过诱导甲状腺癌组织表达NIS,可以利用放射性碘进行内放射治疗。
另一方面,Pax8为配对盒基因,属于脊椎动物中含同源盒结构的基因。Pax8与一种细胞核内受体转录因子的亚型过氧化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γ1)有着紧密的关联。甲状腺滤泡状癌中存在Pax8基因的DNA结合功能域与PPARγ1基因的A至F功能域互相融合的染色体易位,编码融合癌蛋白Pax8-PPARγ1。检测PPARγ1的mRNA或PPARγ1蛋白可能有助于甲状腺滤泡状癌的诊断。由于PPARγ1蛋白在甲状腺滤泡状癌中的检出率并非百分百,因此在诊断中的意义仍需要进一步证实。
端粒酶在人类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末端起到了关键的保护作用。端粒酶能修复因染色体复制造成的端粒缺失,保持端粒的完整性,延长细胞的寿命。端粒酶与癌症密切相关,其在甲状腺滤泡癌和未分化癌中的发生率较高。虽然端粒酶活性在区分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上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但其价值有限。最近,人们发现hTERT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有关,其恶性程度和浸润程度呈正相关。术前通过FNAC检测hTERT的表达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并有助于外科治疗的选择。
NIS、Pax8-PPARγ1与端粒酶在甲状腺癌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甲状腺癌的病理学类型多样,其中乳头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特点为肿瘤组织呈乳头状结构,乳头大小不一,分支多级,外被以单层或多层立方形癌细胞。对于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选择,深入了解这些病理学特性至关重要。滤泡性腺癌:这是一种具有滤泡分化但无乳头状结构特点的甲状腺癌。其恶性程度较高,在甲状腺癌中占比约20%,位居第二,仅次于乳头状癌。特别是在40岁以上的女性中较为常见。这种癌症的实体部分可能发生退行性变,如出血,很容易与良性滤泡性腺瘤混淆,甚至在病理冰冻切片时都难以区分。它的多样性改变,类似于正常甲状腺组织,也可能呈现无滤泡和胶样物的低分化改变。这种癌症还可能有包膜及血管浸润。如果以嗜酸性细胞为主,可以诊断为嗜酸性细胞腺癌,这种类型属于中度恶性,更容易向周围浸润,主要转移途径是通过血行转移至肺和骨。
髓样癌:这是一种源于甲状腺C细胞(即滤泡旁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中度恶性,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3%-8%。这种癌症的癌细胞形态在同一癌巢中保持一致,无乳头及滤泡结构。家族型髓样癌约占20%,患者平均年龄约50岁。这种癌症通常单发,多局限于一侧甲状腺,质地较硬,边缘清楚。病程长短不一,经常通过淋巴结转移,尤其是颈部淋巴结。它可能产生压迫症状及转移性肿块,复发转移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可以通过CT测定来筛选家族成员。如今,人们已经开始使用ret基因突变分析来进行诊断,并筛选家族中的高危对象。
意大利的Girelli对78例甲状腺髓样癌的病历资料进行了总结,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和就诊治疗时的年龄等因素都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早期治疗的疗效良好,但部分患者在术后不同时期内复发。血CT水平越高的患者,复发越早。但也有部分患者仅有血CT升高而无病灶复发。
未分化癌:这是甲状腺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临床上包括巨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等类型。这种癌症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即可能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侵犯喉返神经、气管或食管。它常经血行转移至肺,约占甲状腺癌的5%。未分化癌的肿块迅速增大,形成双侧弥漫性甲状腺肿块,肿块大而硬、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并伴有压痛。它也容易经血行向远处播散。
甲状腺癌的各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治疗方式。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