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表现
放射性脑病在鼻咽癌的放射治疗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颞叶的放射性损伤在这一并发症中尤为常见。它的晚期迟发性REP影像展示出了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是对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的直接反映。核磁共振成像(MRI)是检测这种损伤的有效手段。而通过磁共振波谱(MRS)这种更为微观的研究方式,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变化。
放射性脑损伤,尤其是颞叶的损伤,是鼻咽癌放疗过程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这种损伤的早期表现主要为脑水肿,而迟发性则主要以放射性脑坏死为特征。MRI在诊断放射性脑损伤方面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其影像表现多样,除了常见的脑白质病变,还包括脑灰质病变、脑出血以及血脑屏障的破坏等。
在本文研究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放射性脑损伤可以影响单侧或双侧的颞叶,且白质受累的频率高于灰质。这可能是因为在放疗过程中,白质由于血供相对较少,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白质病变更为常见,但在鼻咽癌放疗的病例中,颞叶基底部灰质也会受到高剂量照射并出现严重损伤。
随着病情的发展,脑白质水肿、脑坏死以及囊性变(脑软化)等晚期改变也随之出现。通过MRI的T1WI和T2WI扫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些病变的特征性信号变化。通过Gd-DTPA增强扫描,还可以观察到囊壁的轻度强化。
虽然放射性脑损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多数研究表明,这主要是放射线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以及对血管的损伤所致。病理上,血管性损伤和脱髓鞘改变是主要的病理特征。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过程,目前普遍采用1H-MRS进行研究。它与MRI一样,通过频率和相位编码方向上的傅立叶转换来定位像素。本研究发现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的1H-MRS出现异常改变,这进一步证实了其对放射性脑损伤的辅助诊断价值。通过监测脑内三种主要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鼻咽癌放疗后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其可能出现的放射性脑损伤并发症,综合运用MRI和1H-MRS等先进手段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