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伯患胆管癌 医生勇攀珠峰实施手术

癌症治疗 2025-08-05 08:19癌症治疗www.aizhengw.cn

勇闯禁区,缔造传奇高龄患者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成功纪实

在肝胆胰外科领域,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因其难度巨大而被称为“珠穆朗玛峰”。对于高龄患者来说,这一手术的风险更是倍增,仿佛是在“难上加难”。最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主任刘超教授率领的团队突破了年龄的禁区,成功为一位83岁的超高龄患者王伯实施了复杂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和肝动脉重建术。术后,王伯恢复良好,现已康复出院。

王伯出院当日与刘超教授及林瑞燕护长的合影,记录下这一令人振奋的时刻。回顾整个治疗过程,仿佛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奇迹的传奇故事。

今年二月,来自哈尔滨的王伯因皮肤变黄、胃口差及体重下降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被怀疑患有肝门部胆管癌。由于王伯高龄,手术风险巨大,多家医院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四月二十日,王伯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广州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就诊。经过详细检查,确诊为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

刘超教授介绍,高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尤其高,术前评估至关重要。除了心、肺、肾等功能的评估外,肝功能的准确评估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遗憾的是,王伯入院时的肝功能受损明显,无法立即进行根治术。幸运的是,经过刘超教授团队精心制定的个体化综合护肝措施,特别是ENBD减黄治疗,王伯的黄疸指数逐渐恢复正常,肝功能也恢复到了可以手术的状态。

面对王伯的病情,手术团队面临巨大挑战。王伯的肿瘤不仅侵犯了左肝管,右肝管部分也受到了影响,更重要的是肝固有动脉也被侵犯。这不仅仅是一次左半肝的切除,还包括部分右肝的切除,涉及到多支胆管重建和肝动脉的切除重建。尽管刘超教授团队在肝门胆管癌根治和血管重建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王伯能否耐受如此高难度和长时间的手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经过刘教授的详细解释,王伯和家属对手术方案表示理解和支持。

五月七日,刘超教授主刀成功完成了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包括扩大左半肝、全尾状叶和肝外胆管整块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以及肝右动脉、肝固有动脉节段性切除及端端吻合术等多项复杂手术步骤。手术历时十三小时,术中王伯生命体征平稳,出血少。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两周顺利出院。

完成右肝动脉与肝固有动脉的精准吻合,肝切缘清晰可见右前、右后分支胆管的成功对接。病人经过细致的疗程,切口恢复良好,顺利拆线,同时留置了胆肠吻合口外的引流管,静待康复。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刘超教授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艰难。由于肝门部的特殊解剖位置,邻近的肝脏尾状叶、肝动脉和门静脉使得手术难度极高。这类手术不仅难度大,根治性切除率低,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临床疗效一度难以突破,尤其是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曾被视为不可攻克的难题。

刘超教授指出:“根治性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走向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但手术的复杂性、高难度,使其成为了腹部外科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他总结了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四大难点:判断难、决策难、操作难、管理难。

判断难。由于病灶的解剖位置特殊,术前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分型和分期。肿瘤对胆管、血管、肝组织的累及程度难以判断,这无疑为手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决策难。肿瘤累及范围的不确定性使得手术方案的选择和切除范围的决策变得异常艰难。医生需要在权衡利弊后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决策。

操作难。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涉及复杂的手术步骤,包括半肝以上联合尾状叶的切除、肝外胆管的切除、区域淋巴结的清扫等,特别是血管和胆管的重建,需要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围术期的管理也是一大难点。刘超教授提到,多数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已处于中晚期,伴随多种并发症,围术期的处理变得尤为复杂。

专家简介:

刘超教授,一位医学领域的佼佼者,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及多个重要职务。他拥有中国和德国的双重医学博士学位,擅长复杂肝胆胰手术和肝移植手术。多年来,他致力于肝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注:,,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致电联系。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