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感染癌症 输液对癌症病人的危害

癌症治疗 2025-08-06 14:31癌症治疗www.aizhengw.cn

输液作为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治疗手段,在癌症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潜在危害。将全面分析输液可能引发的感染风险以及对癌症患者的各种危害。

输液引发的感染风险

输液过程中存在多种感染风险,尤其对免疫系统较弱的癌症患者威胁更大。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输液治疗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5%,一旦发生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可能导致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感染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患者自身因素:肿瘤患者因化疗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白细胞数量减少,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接受含铂类化疗方案的患者,化疗后1-2周内白细胞常降至较低水平,此时皮肤表面或外界的细菌更易突破皮肤屏障引发局部感染。
  • 操作与维护不当:置管过程中若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或置管后护理不规范,如穿刺部位换药不及时、敷料潮湿未及时更换等,都为细菌侵入提供了机会。研究显示,穿刺部位换药间隔超过规定时间24小时,局部感染风险增加30%。
  • 导管因素:PICC导管作为异物长期留置体内,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使纤维蛋白在导管表面沉积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内的细菌耐药性比浮游菌高10-1000倍,一旦形成,难以清除,成为血流感染的重要隐患。
  • 临床案例显示,一名乳腺癌术后患者在输液港植入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并伴有发热,体温在37.4℃~38.0℃之间,经检查确认为局部感染,通过抗生素治疗和伤口处理才得以控制。另一案例中,患者PICC穿刺部位出现明显红肿刺痛,周围皮肤可触及硬结,后发展为穿刺处伤口肿胀加重,肤色转变为深红色,且表皮溃烂严重,有脓性分泌物,最终不得不拔除PICC导管。

    输液对癌症患者的具体危害

    化疗药物通过静脉输液给药时,会对患者产生多方面的危害,主要包括血管损伤、全身副作用以及潜在的长期影响。

    血管损伤与静脉炎

    大多数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引起静脉炎的发生。临床上常用的草酸铂、氟尿嘧啶、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阿霉素、表阿霉素等,都属于对血管刺激比较严重的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外渗的现象,就会引起外渗部位周围的组织出现炎症、损伤和坏死。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坏死和损伤,有时终身不能痊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西他赛等紫杉醇类抗癌药在使用时需特别注意药物过敏史、配伍禁忌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该药物应单独静脉滴注给药,并且在输注过程中需要监测血压和心率,同时避免与其他具有神经毒性的药物联合应用,否则可能会加重神经毒性症状。

    全身性副作用

    输液化疗会给癌症病人带来显著的痛苦,可能引起胃肠道损伤、脱发、功能抑制等不良表现:

  • 胃肠道损伤:化疗药物很多都具有胃肠道毒性,可以损伤胃肠道的黏膜,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甚至腹泻症状的发生。少数病人在化疗之后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现象会比较严重,引起食欲不振、腹痛难耐等痛苦。
  • 脱发:在输液化疗之后,病人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尤其是使用阿霉素、表阿霉素等药物化疗之后,脱发的现象可以比较严重,甚至是头发全部掉落,影响美观,对一些年轻的女性病人带来了一定的身心的痛苦。
  • 功能抑制:输液化疗之后,病人可以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减少,伴有明显的乏力情况,也可伴有发热的现象。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以继发感染现象的发生,病人可以出现寒颤、高热、咳黄痰等痛苦表现。
  • 长期潜在危害

    频繁或长期的静脉输液可能对癌症患者产生一些长期潜在的危害:

  • 不溶性微粒风险:输液过程中,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会随着药液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这些微粒可能来源于药液自身,也可能是输液器具或药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长期积累下来,这些微粒可能导致微血管血栓形成、肺内肉芽肿、肺纤维化等病症,同时还会引发肺静脉压和肺动脉压的上升,以及局部组织的水肿、炎症和坏死,甚至有可能诱发癌症。
  • 免疫系统影响:频繁的输液会干扰人体的自然防御机制。在输液过程中,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绕过了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从而也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重要环节。长期如此,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逐渐减弱,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可能引发"输液依赖症"。
  • 菌群平衡打破:频繁的输液可能会打破人体内菌群的微妙平衡,导致细菌菌群失调,进而增加细菌的耐药性,甚至出现"超级细菌"。这种超级细菌具有强大的抗药性,一般的药物对其毫无作用。
  • 特殊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针对癌症患者输液治疗的特殊性,医疗团队和患者本人都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以降低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输液方式选择

    为减轻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临床上通常要求进行深静脉的置管,比如做PICC置管、中心静脉置管或输液港等。输液港作为一种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和感染风险,但植入过程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在超声引导下完成以避免误穿颈动脉等风险。

    病情加重的风险因素

    在某些情况下,输液可能导致癌症患者病情加重,这主要与以下机制有关:

  • 癌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病情可能加重,主要是因为输液可能带来的并发症、肿瘤本身的进展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综合因素影响。包括输液相关并发症、电解质和液体平衡失调、药物副作用以及肿瘤快速进展等因素。
  • 肺癌晚期患者:输液越输越严重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肿瘤进展、药物不良反应、感染、心功能不全、输液速度或量不当等。输液过多或过快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功能恶化,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 需要明确的是,输液错误本身并不会直接加速癌症的发展,但不当的输液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从而间接影响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这包括输液成分不当、输液速度异常、感染风险以及电解质失衡等问题。

    总结与建议

    输液在癌症治疗中不可或缺,但也需要谨慎对待其潜在风险。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更易发生输液相关并发症,因此建议:

    1. 严格评估输液必要性:对于癌症晚期患者,是否能一直输液需要根据病情分析。如果患者需要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应遵医嘱进行;如果没有输液治疗必要,则不建议强行进行。

    2. 优先选择中心静脉通路:为避免外周静脉损伤,推荐使用PICC、输液港等中心静脉通路进行化疗药物输注,这能显著降低静脉炎和药物外渗风险。

    3. 警惕虚假宣传:需明确目前没有通过输液预防癌症的科学方法,任何宣称"输液防癌"的说法都是不可信的。如专家指出,"绝大多数癌症在全世界都还没被攻克呢,怎么防呢?根本不可能。要是真能预防,那国外著名医学杂志早就刊登了"。

    4. 加强护理监测:对于必须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迹象、电解质紊乱、药物不良反应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平衡风险与获益:虽然输液化疗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但这些痛苦是可以进行适当处理或好转的,而输液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不能因可能产生的身体及心理痛苦而放弃必要治疗。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