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感染癌症 输液对癌症病人的危害
输液作为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治疗手段,在癌症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潜在危害。将全面分析输液可能引发的感染风险以及对癌症患者的各种危害。
输液引发的感染风险
输液过程中存在多种感染风险,尤其对免疫系统较弱的癌症患者威胁更大。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输液治疗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5%,一旦发生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可能导致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感染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临床案例显示,一名乳腺癌术后患者在输液港植入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并伴有发热,体温在37.4℃~38.0℃之间,经检查确认为局部感染,通过抗生素治疗和伤口处理才得以控制。另一案例中,患者PICC穿刺部位出现明显红肿刺痛,周围皮肤可触及硬结,后发展为穿刺处伤口肿胀加重,肤色转变为深红色,且表皮溃烂严重,有脓性分泌物,最终不得不拔除PICC导管。
输液对癌症患者的具体危害
化疗药物通过静脉输液给药时,会对患者产生多方面的危害,主要包括血管损伤、全身副作用以及潜在的长期影响。
血管损伤与静脉炎
大多数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引起静脉炎的发生。临床上常用的草酸铂、氟尿嘧啶、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阿霉素、表阿霉素等,都属于对血管刺激比较严重的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外渗的现象,就会引起外渗部位周围的组织出现炎症、损伤和坏死。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坏死和损伤,有时终身不能痊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西他赛等紫杉醇类抗癌药在使用时需特别注意药物过敏史、配伍禁忌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该药物应单独静脉滴注给药,并且在输注过程中需要监测血压和心率,同时避免与其他具有神经毒性的药物联合应用,否则可能会加重神经毒性症状。
全身性副作用
输液化疗会给癌症病人带来显著的痛苦,可能引起胃肠道损伤、脱发、功能抑制等不良表现:
长期潜在危害
频繁或长期的静脉输液可能对癌症患者产生一些长期潜在的危害:
特殊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针对癌症患者输液治疗的特殊性,医疗团队和患者本人都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以降低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输液方式选择
为减轻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临床上通常要求进行深静脉的置管,比如做PICC置管、中心静脉置管或输液港等。输液港作为一种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和感染风险,但植入过程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在超声引导下完成以避免误穿颈动脉等风险。
病情加重的风险因素
在某些情况下,输液可能导致癌症患者病情加重,这主要与以下机制有关:
需要明确的是,输液错误本身并不会直接加速癌症的发展,但不当的输液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从而间接影响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这包括输液成分不当、输液速度异常、感染风险以及电解质失衡等问题。
总结与建议
输液在癌症治疗中不可或缺,但也需要谨慎对待其潜在风险。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更易发生输液相关并发症,因此建议:
1. 严格评估输液必要性:对于癌症晚期患者,是否能一直输液需要根据病情分析。如果患者需要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应遵医嘱进行;如果没有输液治疗必要,则不建议强行进行。
2. 优先选择中心静脉通路:为避免外周静脉损伤,推荐使用PICC、输液港等中心静脉通路进行化疗药物输注,这能显著降低静脉炎和药物外渗风险。
3. 警惕虚假宣传:需明确目前没有通过输液预防癌症的科学方法,任何宣称"输液防癌"的说法都是不可信的。如专家指出,"绝大多数癌症在全世界都还没被攻克呢,怎么防呢?根本不可能。要是真能预防,那国外著名医学杂志早就刊登了"。
4. 加强护理监测:对于必须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迹象、电解质紊乱、药物不良反应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平衡风险与获益:虽然输液化疗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但这些痛苦是可以进行适当处理或好转的,而输液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不能因可能产生的身体及心理痛苦而放弃必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