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涉及环境暴露、慢性刺激、遗传及免疫状态等。以下是常见的诱因和风险场景:
1. 长期紫外线暴露
日光损伤:长期暴露于强烈阳光下(尤其是未防护的皮肤)是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主要诱因。紫外线可导致皮肤细胞DNA损伤,引发癌变。
高紫外线环境:如高海拔地区、雪地(反射紫外线)、海边等场景需特别注意防护。
2. 化学或物理刺激
有毒物质接触:长期接触砷剂(如劣质染发剂)、沥青、重金属等化学物质可能诱发皮肤癌。
放射线或热辐射:大剂量电离辐射(如放疗)、烧伤疤痕的慢性炎症区域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或黑色素瘤。
3. 慢性炎症与感染
慢性溃疡或伤口:长期不愈合的伤口(如烧伤、外伤后反复破溃)可能进展为“痕癌”。
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相关。
4. 遗传与免疫因素
遗传性疾病:如着色性干皮病、白化病等患者因DNA修复缺陷,皮肤癌风险显著增加。
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或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皮肤癌。
5. 皮肤病变的恶变信号
痣的变化:原有色素痣短期内增大、颜色不均、边界模糊或破溃出血,需警惕黑色素瘤。
异常斑块:如黑棘皮病(颈部/腋下黑色粗糙斑块)可能与内脏肿瘤相关。
预防建议
防晒:户外活动时使用防晒霜、穿戴防护衣物,避免正午暴晒。
定期检查:中老年人或高风险人群应关注皮肤新生物(如黑色丘疹、不愈溃疡)并及时就医。
若发现皮肤异常(如持续增长的肿块、顽固性瘙痒或颜色改变),建议尽早就诊以排除恶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