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疾病性质
胃炎:属于良性病变,是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类型,通常通过药物(如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可控制或缓解症状。
胃癌:是恶性疾病,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增生,若不及时治疗会持续进展并危及生命,需通过手术、化疗等综合手段干预。
2. 症状表现
共同症状:两者均可出现上腹疼痛、反酸、恶心、食欲减退等,早期胃癌症状与胃炎高度相似,易混淆。
差异症状:
胃炎:疼痛多为间歇性,与饮食相关,服药后多能缓解;出血量较少(如少量黑便)。
胃癌:疼痛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可能伴随体重骤降、呕血、大量黑便、吞咽困难(贲门癌)或呕吐宿食(幽门梗阻)等。
3. 疾病进展与预后
胃炎:发展缓慢,去除诱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能治愈,预后良好。
胃癌:进展迅速,晚期可能出现转移,预后较差;早期发现可通过手术根治,但需结合术后病理决定辅助治疗。
4. 诊断方法
胃镜与病理检查:胃镜下胃炎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而胃癌可见溃疡或肿块;病理检查是金标准,胃癌可检出癌细胞。
高危人群筛查: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者需定期胃镜检查以早期鉴别。
5. 治疗策略
胃炎:以药物控制炎症为主,调整生活方式(如饮食规律、酒)可改善症状。
胃癌:需手术切除病灶,晚期需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治疗难度和费用显著高于胃炎。
若出现持续不缓解的胃部症状或体重下降,建议尽早就医完善胃镜检查,避免延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