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学易经,“死进去,活出来”
张其成教授,易学家与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毕业,现任北京易和书院院长与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等职位。他所主编之《易学大辞典》与《易经应用大百科》为易学领域带来权威见解。无论在何种公共场合,张教授总是以一身黑色盘扣中装亮相,展现其独特的风格。
出身中医世家的张其成教授,始终将中医与易经紧密结合。在他看来,不懂易经阴阳之理,难以成为真正的好大夫。随着易经成为现代都市的流行文化,张教授在大学国学班中执教易学,然而他发现许多学生对易经感到困惑,认为它如同迷雾般难以捉摸。对此,张教授深感惋惜。
谈及中华文化的冤假错案,张教授提及一次演讲前的采访插曲。当地对以“八卦”为题感到困扰,认为这与封建迷信有关。对此,张教授深感痛惜,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史的第一桩冤案。他强调,八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与能量。伏羲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始祖,虽未有直接证据显示其创造了八卦,但八卦已成为固定的文化符号。张教授致力于向大众传播这一符号背后的深层意义。
易经由三位圣人共同传承发展。伏羲氏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在此基础上推出64卦,孔子则通过《易传》表达自己对易经的理解。易经被誉为有字天书,难以读懂。即使是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在最初也难以理解易经的深层含义。经过三位圣人的努力,易经才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版本。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通过解释易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说,不懂周易便不懂国学。周易所强调的周期变化与应变之道是人类应遵循的大法则。
孔子认为易经表示周期变化,每一卦都有其小周期,这是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张其成教授表示,现代人应适应天道的变化而不是与之斗争。在繁体汉字“易”中,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构成易字表明周易讲的是天地之间的道理而简易则是周易的另一层含义强调事情随时在变而变化是永恒的在中国人思维中是很重要的部分。同时周易的核心精神体现在和字上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达到大环境和谐需要身处其中的人达到一种泰和境界张教授认为人生泰和需要符合健康快乐智慧三个标准国学的作用在于修练心灵开启智慧易经则是开发潜能和智慧的好方法。
张教授的讲学经常遇到观众请求算命的情况但他强调易经的源精神是整合的必须天地人整合才能找到人的本源简单的生辰八字无法决定一切。面对观众提出的关于易经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张教授表示关键在于阴阳和谐之道包括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他人和谐以及内在身心和谐四个方面都达到和谐即为大和。他的演讲深入浅出充满智慧引导人们深入理解易经的深层含义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电视上的一次访谈中,张其成曾经看过一位老先生的片段,至今记忆犹新。那位老人谈及他的父母虽没有文化,却传授给他一条生活的准则:在做任何事时,都有三条路可选,不走右边也不走左边,只选择中间的道路。老人解释说这就是守中的智慧,只要坚守这一原则,往往就能达到和谐圆满的境界。而这种“和”的理念,正是周易所推崇的大和精神之一。
提及大和,人们常常联想到日本民族。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人是一条龙”。虽然大和的精神源于中国,但现在它已经与日本文化融为一体。张其成认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并理解这一精神的深层含义。
面对观众提出的挑战,要求张其成展示易经智慧如何在生活中趋利避害,他并未立即回应。他深知事物的发生发展存在许多偶然因素,而这些偶然中往往蕴含着必然的联系。易经所描述的,是对天道人道大规律的把握,很多人从中学会了预测的方法。对于预测,我们必须持有理性的态度。
当被问及预测是否科学时,张其成指出,所谓的科学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践验证。他强调,中国古代的预测方法与西方不同,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科学。他个人认为,有些高人能预知未来,这其实是潜意识开发的结果,是潜能的体现。
人并不总是越来越聪明。准确来说,我们的左脑越来越发达,而右脑却未必如此。张其成以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为例,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原住民几乎没有伤亡?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有预感。就像地震时老鼠总能幸免于难一样。人和老鼠的基因有90%以上相同,我们也拥有潜在的直觉思维和悟性,主要集中在右脑。然而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这种潜能逐渐被削弱。因为我们的左脑逻辑思维用得太多,而右脑则是直觉思维、悟性思维的天堂。国学恰恰就是悟性思维的一种体现。
他鼓励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潜能和右脑的力量。因为在这个充满逻辑和理性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往往忽视了右脑的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重新平衡左右脑的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应用国学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