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亚健康:时代的产物
心理亚健康,这是一个悄然走在我们生活中的新词。虽然听起来似乎比“心理有病”更为文雅,更为易于让人接受,但二者实质无异。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如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不仅仅是知识分子,企业家、商人、白领,甚至是打工族和乡镇的妇女们,也都未能幸免。
专家们已经承认,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一个广泛的过渡地带。就像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描述的醒觉和半觉醒的中间状态一样。在半醒半睡或似醒非睡的世界中,我们的思维如何运作,情绪如何表达?这或许取决于我们内心“黑”与“白”的平衡。
心理健康的标准模糊,因此亚健康的标准也就更加难以界定。许多心理障碍者,在不说出感受的情况下,几乎无人会认为他们存在问题。焦虑、抑郁、恐怖和疑病这些内心的活动,有时会被故作镇静的外表所遮掩。如今,人们开始不再刻意隐藏自己的感受,比如见面就谈“活太累了”。
曾经流行的“文化衫”上写着“我好烦,别理我!”其实,大多数人并不会真正去理解你,这只是那些心理亚健康者希望被关注、被理解的一种方式。虽然可能会换来一句“无聊”,但至少他们尝试去表达内心的困扰。
尽管心理亚健康者众多,但很多人仍然不敢在人前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担心被贴上“有病”的标签。这无疑是文明发展的一大挑战。要想推进心理卫生运动,让每个人都享有心理卫生保健,就必须打破这一壁垒。
不久前,有刊物登载了一篇题为《著名心理医生的心理误解》的文章,讲述了这位知名心理医生自己的婚姻波折以及可能的心理问题。他进入误区,自己也是心理亚健康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帮助他人解决疑难困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或许能看清别人的问题,但对自己却感到迷茫。他仍然可以担任心理医生,甚至去寻求其他心理医生的帮助。
如今,大批人群被各种保健用品所迷惑,追求躯体健康。但在发达国家,精神药物的消费量依然很大。预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需求也会从保健品转向精神药物。
“心理亚健康”现象正在蔓延,其危害显而易见。但对于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来说,其利大于弊。因为没有这样一个进程,就很难把人们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没有压力和挑战,就不会有变化和更新。心理亚健康现象是变化和更新的产物,它标志着新的竞争已经开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关注身体,更要关注心灵。只有心灵得到解放和呵护,我们才能真正健康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