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的创始人是白求恩身边的小卫生员

运动健康 2025-04-08 11:34健康知识www.aizhengw.cn

在中日友好医院,辛育龄被誉为“辛院长”,然而作为建院院长,他的任期却只有两年多。在这所医院正式开院、步入正轨之后,他便辞去了院长的职务,回到了他深爱的胸外科,继续他的手术生涯,直至89岁高龄。他的医术精湛,一把锋刃闻名全国。

在辛育龄百岁诞辰之际,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赞誉他是卫生干部的光辉旗帜,在同代知识分子中独树一帜,是一位高尚而纯粹的人。这一年,他还荣获了“七一勋章”。

回溯辛育龄的生命历程,有时会让人感觉到他的超凡脱俗。他年轻时是一名小卫生员,曾在白求恩工作队中担任“司药”,而后又成为了中日友好医院的院长。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关于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历程尤为引人注目。

那是1979年,中日两国关系正处于友好时期。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期间,双方决定在北京援建一所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医院。当时的中国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提议让经验丰富的辛育龄担任中日友好医院的首任院长。这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因为辛育龄是一位有着丰富医疗管理经验的老党员和胸外科领域的开拓者。

在北京中医学院的临时木板房里,辛育龄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筹建工作。他回忆那段时光时称之为“黄金时代”。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并非一帆风顺。在购置医疗设备时,辛育龄坚持要购置欧美新一代的高端仪器,而日方则坚持提供日本本国产品。经过实地考察和调研,辛育龄最终说服了日方追加投资,满足了购置先进设备的资金需求。

中日双方在医院的筹建过程中不断碰撞。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购置等方面,辛育龄据理力争,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自己的理念:“起步要高一些,着眼要远一些”。即使在争议和困难面前,他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为中日友好医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医院的筹建过程中,辛育龄还通过日本民间渠道募集到了巨额资金,并通过不懈努力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他还成功地解决了烧煤锅炉不适合中国国情等问题,确保了医院的动力供应。在医院建成之际,他成功地争取到了日本羽毛寝具株式会社的无偿援助,为医院节省了开支。

中日友好医院建立后,关于医院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也曾引发争议。有人主张将医院办成中西医结合医院或单纯的西医医院或中医医院,并建议更换一位热爱中医的院长。辛育龄坚持执行原定建院方针,并建议为北京中医学院另建一所附属医院。经过调研,中央决定中日友好医院应由卫生部直属领导,并立项为中医学院新建一所附属医院。

辛育龄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医者和管理者。他为中日友好医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中西医结合事业树立了榜样。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日友好医院的历史长河中。中日友好医院作为一所集医疗、康复、科研与高级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其发展历程充满了奋斗与辉煌。医院设有庞大的医疗部和康复中心,配备临床医学研究所和高级护校,总编制人员达26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1885人,展现了其在医疗领域的深厚实力。

中日友好医院的胸外科在辛育龄主任医师的带领下,成为了全国领先的科室之一。回忆起往日情景,刘德若医生感慨万分,那时的中日友好医院已是全国最大的医院之一,医疗设备均为顶尖。辛育龄等老一辈医者从零开始,筹建这座现代化医院,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

医院的成长离不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辛育龄深知这一点,他不遗余力地从全国各地引进高技术人才,并与日本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全院科室主任以上人员赴日研修。曾宪法因精通日语而被辛育龄特别关注,他的加入为医院外事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辛育龄还通过中央各部委的协商,特批了50个进京指标,吸引了一批行业领军人物。

医院的图书馆建设也凝结了辛育龄的心血。当他得知医院缺乏现代化图书馆时,便向日方提出建设要求。经过多次沟通,日方同意援建。由于各种原因,图书馆的建设最终未能完成,但这仍不失为辛育龄对医院发展的远见卓识。

刘晓勤医生作为部队转业医生,听闻中日友好医院招聘后毅然加入。他回忆道,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医院,其高端前卫的医疗设施吸引了众多目光。刘晓勤后来成为医院的副院长,他认为辛育龄作为医院的领导者,不仅有着卓越的远见和包容心,而且在融合不同学术观点、协调各方利益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能力。

辛育龄为中日友好医院制定了长远的发展理念和管理办法。他坚持“起步要高、着眼要远”,认为医院应具备“窗口效应”,集现代化管理、中西医结合、国际医学交流以及中日友好于一体。他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如院长负责制、考核聘任制等,并注重优质服务与环境设施的改善。考虑到未来的老龄化趋势,他还特别注重病房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都凝聚了辛育龄的心血。从院名、院徽到院歌、院旗,他都亲自设计或参与设计。院区内的南花园、樱花园等仿苏州园林风格的建设更是他坚持认为医院应有优美环境的明证。

胸外科的传统在辛育龄的引领下也得以传承和发展。葛炳生医生作为胸外科主任,见证了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的崛起和中国胸外科的蓬勃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辛育龄的努力和付出。他的远见卓识和无私奉献为中日友好医院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尊重。

中日友好医院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奋斗与辉煌的故事。老一辈医者的付出和智慧为医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中日友好医院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医疗机构,为患者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一位胸外科领域的佼佼者,敢于挑战他人不敢之事。在面对胸外科重症手术患者以及其他医院手术出现并发症的疑难患者时,他始终独树一帜,展现出超凡的胆识与技艺。他是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宋之乙对他的评价极高。

回首往昔,1984年,刚刚从日本医学班毕业的宋之乙经过两轮严格考核,进入了胸外科工作。他的导师辛育龄,一位在胸外科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专家,搭建了这个科室的框架,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医护人员。辛育龄的理念始终领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意识到了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

辛育龄不仅擅长手术,更在医疗领域开创了多个先河。电化学疗法是他在医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这一疗法在卫生部正式批准用于临床后,成为不宜手术和不能使用放化疗的癌症晚期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他还率先在中国开展了肺移植手术,为许多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辛育龄的手术风格独特,他的技术精湛,解剖技术过硬,能够稳定、准确、快速地完成手术。尽管在文革时期遭受打击,但他的医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许多医生都前来学习他的操作方式。

除了医术高超,辛育龄的人格魅力也让人钦佩。他关爱患者,减免费用,坚持出诊不设特需专家号,只为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他的医者仁心感染着周围的人,也影响着新一代的医生。刘德若作为他的博士生,深受其影响,成为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辛育龄的生活态度同样让人敬佩。他热爱生活,喜欢摄影和运动。即使到了晚年,他也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热情。即使身体逐渐衰弱,他也坚持工作,甚至坚持做了腰椎手术。他说:“我一息尚存,绝不放弃。”这种精神让人感动。

辛育龄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和对医学的热爱仍在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延续。如今,这个科室已经从一个手术量不大的科室发展成为了全国知名的胸外科中心。他的医者仁心和医术精神如兰花般香远益清,影响着更多的人。每当人们提及他,都会由衷地感叹:“医者如兰”。辛育龄见到浪川宏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高声讲述着那些属于他们共同的回忆,那些深深烙印在岁月中的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三十年前建院之际,是那段历史中最宝贵的财富。建党百年之际,他荣获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这份荣誉的颁授辞中,称他为“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这无疑是对他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战争时期,辛育龄与伟大的医者白求恩并肩作战,多次冲上前线抢救伤员。那段峥嵘岁月,他亲身经历了生与死的较量。白求恩医生的精神和行动深深地影响了辛育龄,为他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合作,成为辛育龄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时隔多年,再次提及,他的声音虽然含混但依然坚定。

2021年的大年初一,辛育龄在病房中度过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尽管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多次面临病危,但他依然坚持着,那份坚韧与毅力让人钦佩。他对家人的嘱咐体现出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我意愿的坚守。医院尊重他的决定,尽最大的努力为他治疗。他戴着吸氧的鼻导管接受采访时,虽然发音含混但依然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辛育龄回忆起和白求恩一起工作的日子,那些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白求恩总是紧紧跟随前线,时刻准备抢救伤员。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日子里,他们面临极大的危险,但白求恩仍然坚持为伤员进行手术。他用英文药品名称进行救治,尽管那时他还年轻,但他的才华和勇气已经展现无遗。辛育龄身上的那道终身留下的瘢痕,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也是白求恩对他生命的救赎和友情的象征。

作为胸外科领域的先驱者,辛育龄不仅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还在胸外科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他的成功离不开白求恩的影响和教导。白求恩的精神和行动一直激励着辛育龄在医学领域不断前行。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传承将继续激励着未来的医者们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人们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无痛人流金标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