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筒子楼到高楼 外国朋友惊叹长沙的发展
我从小在长沙长大,是典型90后的“新长沙人”,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伴随我从孩童时期成长至今。怀着对学业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我踏上了德国的留学之旅,体验了与长沙小巷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围。
小时候,我家住在长沙的老巷子里,那是楼梯房,数百级台阶便能数清有多少户居民。厨房窗户上贴满油渍浸润的报纸,透过这些半透明的报纸,可以看到邻居们忙碌的身影。冬天的长沙湿冷,家家户户都会炼猪油准备炒青菜。而我们小孩最期待的是猪油渣,酥脆油润,无论是撒白糖还是入粥都是美味。妈妈常做辣椒炒猪油渣,这是我最喜欢的下饭菜之一。
除了家常菜,我还热爱校门口各式各样的摊贩。油炸土豆片和炒方便面总是吸引我放学后跑去排队。尽管大人告诫那是地沟油,我们仍然抵挡不住诱惑。平时的小零嘴是面筋辣条或素食碳水,只有过年后才能阔气一番。
作为孩子,我最期待寒假,因为新年将至,能收到压岁钱。十元和五十元的新票子总是让我兴奋不已。十元钱能在校门口买很多好吃的,而五十元则是一笔巨款,可以用来实现更多愿望。那时的长沙,肯德基或麦当劳还是罕见的舶来品,只有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爸妈才会带去。这样的机会很少,所以我总想着用五十元去买个儿童套餐,再带着玩具在同学面前炫耀一番。
后来,随着成长和变迁,我们家从筒子楼搬到了商业小区,门口有保安和升降杆隔着。学校旁的小摊小贩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便利店。我最喜欢的是千惠现做的手抓饼,每次都要让售货员给我抹上番茄酱和辣酱,加鸡蛋和培根,满满当当,热乎乎的。
大学时,我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可支配的零花钱,可以随意尝试各种美食。千惠被越来越多的外来品牌覆盖,我发现关东煮和便当不再是新鲜事物,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与此长沙的餐饮品牌开始蓬勃发展,走向世界。德国法兰克福主火车站附近有一家名为“岳阳楼”的湘菜店受到当地同学的一致好评。双椒鱼头辣而不咸,给湖湘学子带来慰藉。我也结识了许多同样嗜辣的德籍朋友,向他们介绍我的故乡,从筒子楼到高楼大厦的变迁。他们惊叹于这座城市的发展,想要一睹都市的繁华。
在海外留学的过程中,我也结识了许多朋友。我的室友Thomas知道我是中国人后非常兴奋,对我做的湘菜赞不绝口。我们经常在空闲时间交流美食和文化。他好奇我打电话时操着一口方言的习惯。每当这时刻,我都会感到对家乡和文化的自豪和归属感油然而生。如今的我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始终牢记着属于我的小小归属那就是我美丽的故乡长沙。我模仿湖南各地的方言,展现出了湖南独特的语言魅力。十里不同音,我的绘声绘色的表演让Thomas为之惊叹,他对我表示赞赏,并向我请教如何说湖南方言。我对他说:“欢迎你来到湖南,这里不仅有独特的方言,更有最正宗的湘菜等你来品尝。”
Thomas被我的表演深深吸引,将湖南列入了他的旅游计划。我告诉他,湖南不仅美食诱人,更有无数值得的宝藏。
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份期盼,期盼我的故乡能被更多人了解。湘菜已经香飘四海,但我的故乡湖南,除了美食之外,还有更多值得世界的瑰宝。
湖南是一幅风景如画的画卷,有张家界的山水奇景,有苗族姑娘头戴银饰的绚丽,有高山流水间的庙宇古刹,还有湘军后代骨子里的坚韧与倔强。这里的美景和文化传统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湖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我在德国求学的也时刻关注着故乡湖南的发展。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湖南,欣赏这里的美景,品尝这里的美食,感受这里的文化魅力。我期待着湖南的未来能够更加灿烂辉煌,成为更多人向往的旅游胜地。